绍兴古纤道:
地理位置 古纤道位于绍兴县境内浙东远河绍兴至萧山段,唐元和十年(815)观察使孟简所建,又名官塘、运道塘。连绵百余里,或傍野临水,沿岸铺筑;或建于桥下,紧依桥墩,穿越而过;或于河面宽广处飞架水上,迎流而建。所用材料皆为青条石、青石板,因有“白玉长堤”之称。建成之后,舟运
古纤道风光(1)(20张)绍兴古纤道称便。明弘治年间、清康熙年间均曾重修。1983年与1989年再行重修。其中自阮社太平桥至钱清板桥之间,在长达数里的河道中建造多孔低梁桥连接而成,形若铁链。以条石平砌作桥墩,每孔桥面直铺三块巨形石板,道宽1.5米,孔跨2米,两旁临河,贴近水面,景色奇丽。内有一段长502米,149孔,另一段长377.4米,112孔,均保存完好。历史久远,形制形制独特,为国内所罕见。人文历史 唐代中叶以后,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成为大宗商品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纤道就是在急切需要发展水路运输的情况下,于唐元和年间开始砌筑的。1000多年来,无数肩背纤绳的劳动人民在这条纤道上步履艰难地拉着船只行进,为发展绍兴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古纤道风光(2)(18张) 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公里。现存两段,一段长502米,149桥孔;一段长377.4米,112桥孔。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两面临水的古纤道,多在水深河宽处,其路基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间用三块长约3米、宽约0.5米的石板平铺而成桥面,故有“白玉长堤”的美誉。纤道顺着运河,时而一面临水,一面依岸;时而两面临水,平铺水中,俨然一条飘带,蜿蜒伸向水天极目之处,由于古纤道贴水而过,上面可行人背纤,遇大风大浪,又仿佛是中流砥柱,可抵消风浪对船只的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