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沃洲湖:
简介 沃洲湖风景名胜区在浙江新昌东南12公里,是新昌三大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主要包括沃洲湖、天姥山两部分,总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沃洲湖风景照(20张)
新昌江发源于天台山华顶西侧,经石梁飞瀑入新昌,又经茅洋、黄坛入湖区,因此湖区以上部分溪流被称为茅洋江或黄坛江。黄坛江在香炉峰山下与青坛江交汇,其间有沙洲,常种以水稻和桑麻,故被称作沃洲,沃洲山、沃洲湖之名皆源于此。地理位置 沃洲湖,沃洲山,东邻茆山,南连天姥,西接刘门,为天台山支脉。沃洲之名来自沃水。其源有二:一为天台石梁,一为东峁水帘,由两处瀑泉汇注而成。为剡溪上源之一。水至桑园分派,中雍沙潭,长里许,平坦幽闲,丛生兰芷,泉甘土肥,民以殷实,故名沃洲。长诏水库建成后,蔚然成湖。历史记载 沃洲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沉积相当丰富,据《搜神记》记载,东汉末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刘门山巧遇仙女,该地从此有了“仙源之路”的美称。东晋时,沃洲山一带高僧、名士云集,这里成了当时的佛学中心之一。尤其在高僧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支遁到了沃洲之后,佛学理论被进一步推向高潮,大乘般若佛学倡行的六家七宗有五家在此地出现。天台宗创立后,顺黄坛江上天台,这里是必由之路,因此沃洲山一带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由于支遁在山中立寺,更引来了众多名贤至此地游历,一时盛况空前。支遁在沃洲山活动过的地方,也就成了宗教历史上的著名典故,支遁岭、养马坡、上马坡、放鹤峰,人们从古说到今。谢灵运被人们称为“山水诗祖师”,创作的题材大多数是沃洲山一带,人们把浙东一带称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理由也在于此。到了唐代,这一带进入了全盛时期,记载在《全唐诗》中的诗人,其中有340人游历过沃洲和天姥。《唐才子传》中收录的诗人,有174位到过这一带,仅诗咏沃洲山风光的就有50多篇,当时沃洲山的赫赫名声可想而知。其中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脍炙人口,“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所描写的宏伟气势,令当时的诗坛为之倾倒。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中开篇就是“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居焉。”更加肯定了沃洲天姥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已被学术界广泛承认的“唐诗之路”就是基于如此深刻的文化渊源,历次“唐诗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会议中心设在新昌有其特定的意义。来自大陆及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研究唐诗的学者专家,常对这一地区给予特别的关注。沃洲湖畔真君殿 沃洲湖畔的真君殿,原称石真人庙,香火盛及天台、嵊县、宁波、奉化、宁海。每逢庙会多有民间艺术表演,热闹非凡。殿中柱石雕蟠龙栩栩如生,堪称一绝。沃洲湖东北的水帘洞,景色幽静,别有洞天,为东晋咸帝时国师竺道潜结庐之地,宋代朱熹游水帘洞时有诗题咏:“水帘幽谷我来游,拂面飞泉最醒眸,一片水帘遮洞口,何人卷得上帘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