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梵天禅寺:
简介 梵天寺坐落在同安大轮山南麓,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创建,初名兴教寺,是福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唐代咸亨年间形成规模,有大小庵堂72所。至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合为一处,改名“梵天禅寺”。元代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由住山僧无为重建,形成完整的佛寺,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体建筑,由下而上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规模恢宏。厦门的妙释寺、鼓浪屿的日光寺均是它的分禅。寺后有纪念朱熹的明代建筑文公书院、仰止亭、石瞻亭、千佛阁、魁星阁等建筑群,茂林修竹,环境幽雅。梵天寺
梵天寺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其中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于民国七年(1918年)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仅存山门、钟楼和一些题刻。文革期间又在原址上修建同安县看守所。随着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及落实宗教政策,厦门市政府决定复建梵天寺,在人民和海外侨胞的重视和支持下,终于在1993年11月底搬迁看守所,翌年元月举行梵天寺复建奠基典礼。同年年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先后施工复建。1997年9月落成,寺前开辟梵天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宋朱熹为同安主簿时,常到梵天寺游玩,留下多处摩崖石刻,明代王京建筑的仰止亭、刘裳建的石瞻亭、林希元倡导的紫阳书院等,都是纪念名儒朱熹的重要历史建筑。历史 寺院里还有一座建于宋代(元佑年间即1086-1094年)的婆罗门佛塔,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米,须弥座底为1.78米,四角浮雕侏儒,四面浮雕走兽;二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4尊;三层四个上角展翅神兽。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图像。刹座覆莲盆,刹杆五层相轮,刹尖葫芦。婆罗门佛塔是研究古代宗教史及石雕艺术的实物资料,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天寺历代高僧辈出,香火不断。唐代黄蘖、慧日,五代道丕、观至,明代无为、法相,清代实韬、无疑,现代会泉、会机、性愿等名僧都曾住锡该寺,奉佛行善;弘一、宏船、印顺大师也曾挂单梵天寺,现任住持厚学法师为台湾佛教印顺大师徒弟,五十年来以复建梵天寺为已任,广结善缘、出洋募资,鸠集成裘,遂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此外,梵天寺里,还有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书写的楹联:“梵行庄严广直德本,天人归仰常转法轮”。大轮山梵天寺是一处名山古刹,既是专家学者考察"国际朱子学"的学术园地,又是海内外善信朝圣礼佛的宗教圣地。它正以崭新的姿容笑迎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梵天美食城 梵天寺作为梵天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配套项目,总用地面积14005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7085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1160平方米,其三面观景,公园、河溪环绕而置,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贯通城区、交通便利。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梵天美食城结合项目的地理特征及梵天寺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的目标要求,力争打造成以省、市、区特色名小吃为主、旅游购物为辅、兼具梵天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功能的旅游特色商圈,填补同安旅游餐饮接待的空白,集中带动更大的人潮。而东溪公园的大型停车场则解决了游客停车的后顾之忧。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