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夹祭草堂:
个人简介生平 郑樵,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
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郑樵仅用「豆腐、白盐、白姜、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下山时,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马迁)千岁之後,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著作 郑樵一生专心著述,据统计达84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通志》为一部巨著,共 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在《艺文略》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12类、100家、432种的分类体系,著录10912部、110972卷图书,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学术思想 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会通"、"求是"和"创新"。主张修书要据"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不赞成编写"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断代史。他重视实践的经验,反对"空言著书",认为有许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他批评许多学者"只知泥古而不知有今,只知拘守而不知变化",陈陈相因,缺乏创见。认为"诗书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在福建莆田新县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