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圣墓:
基本信息 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盖分三层,呈阶梯状,通高60厘米;底 层长方形,长2.15米、宽1.10米,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顶层呈券形,长1.55米。墓盖底下为覆盖墓坑的石板。
据碑文记载,墓上原有亭,早圮。墓上现卷棚歇山式花岗岩石亭系1962年重建。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详细介绍 墓地周围北、东、西三面依陡壁用块石砌筑高约3米的半圆形挡土墙,依墙建仿传统木结构形式的花岗岩石构墓廊,平面如马蹄形。前檐廊共10柱9间,左右对称,中央3间屋盖略高起,形成主体,左右为从体,象征中央厅堂3间及左右廊庑各3间。廊柱上下两端偏细,颇似织布的棱子,有石础。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这种“梭柱”最早见于公元四世纪时中原地区的建筑物中。后檐廊柱贴近挡土墙设立,直柱,无石础。共15柱,比前檐多5柱,即在3间“厅堂”及左右相邻2间“廊庑”的后檐柱每间中央增设1柱,以减小横楣跨距,便于用短而直的横楣趋就建筑体形的弧线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