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福建景点天气 > 漳州景点天气 > 河坑土楼群天气
  • 白天
  • 15°C
  • 无持续风向
  • 夜间
  • 4°C
  • 无持续风向
  • 紫外线指数:较易发,降温幅度较大,预防感冒。
  • 感冒指数:较冷,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服装。
  • 穿衣指数:适宜,天气较好,适合擦洗汽车。
  • 更多生活指数>>
河坑土楼群未来一周天气预报(仅供参考)
  • 日期天气现象气温风向风力
  • 5月2日 星期五白天高温 15°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低温 4°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3日 星期六白天高温 15°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低温 4°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4日 星期日白天高温 18°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低温 5°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5日 星期一白天高温 19°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低温 7°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6日 星期二白天晴转多云高温 22°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晴转多云低温 11°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7日 星期三白天多云转晴高温 19°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多云转晴低温 6°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8日 星期四白天高温 16°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低温 4°C无持续风向<3级
河坑土楼群今天生活指数
  • 紫外线指数较易发,降温幅度较大,预防感冒。
  • 感冒指数较冷,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服装。
  • 穿衣指数适宜,天气较好,适合擦洗汽车。
  • 洗车指数强,涂擦SPF大于15、PA+防晒护肤品。
  • 运动指数少发,无明显降温,感冒机率较低。
  • 空气污染扩散指数较冷,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服装。
河坑土楼群: 简介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曲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县城58公里。河坑土楼群:由15座不同造型的土楼组成。这些土楼气势恢宏,分布在“丁”字形的小河流两岸的狭小地带,是南靖县境内土楼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居高俯视,偌大土楼群星罗棋布于青山秀水之间,给田野平添了一道壮丽的景色。楼群中最早的土楼是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至天启三年(1617年—1623年)的朝水楼;最有特色的是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699—1702年)的方形绳庆楼。楼内祖堂上悬挂着清制的“德式乡闾”牌匾,堂内有木雕“狮子夯梁”,墙壁有梅、兰等花草图案彩绘。历史  河坑土楼群开基祖张仕良因河坑四面青山环抱,地面平坦而肥沃,遂从石桥村迁此居住。其子张六益于明朝嘉靖年间(1549-1553年)动工兴建最早的土楼——朝水楼,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张氏后辈又相继建起了永盛楼、永荣楼、绳庆楼、永贵楼、阳照楼、南薰楼、裕昌楼、春贵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13座土楼。从朝水楼到永庆楼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之称。1998年1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 世纪70年代以前,土楼的维护、检漏,疏通四周排水、排污沟主要依靠楼内居民自发地维修保护。7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楼内居民积极参与的保护管理机制。2000年,成立了河坑文物保护管理小组,实行楼长责任制以加强土楼管理。2006年,南靖县人民政府委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制定了河坑土楼群保护规划。2007年上半年,河坑土楼群顺利完成“三线”下地、拆迁土楼周边不协调建筑物等一系列整治。荣誉  2007年8月,河坑土楼群作为我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中申报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1月上旬,河坑村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布局  永庆楼河坑土楼群以“法天象地”作为规划布局理念,14座方圆土楼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单体土楼采用夯土墙与穿斗式架构共同承重的方法建成两层以上封闭式围合型民居建筑。楼群坐落于不足1平方公里的山地溪畔间,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河坑土楼群由15座不同造型的土楼组成。这些土楼气势恢宏,分布在“丁”字形的小河流两岸的狭小地带,是南靖县境内土楼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河坑土楼群从建成至今,除了正常检修外,14座土楼墙体、结构、内外空间一直维持原状,没有任何改变。楼内环境  河坑土楼群居高俯视,偌大土楼群星罗棋布于青山秀水之间,给田野平添了一道壮丽的景色。楼群中最早的土楼是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至天启三年(1617年—1623年)的朝水楼;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土楼楼高3层11.3米,楼底墙厚1.66米,令人称奇的是无石砌地基,仅在墙体外嵌砌1米多高的鹅卵石。该楼现仍有8户48人在此居住。最有特色的是建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699—1702年)的方形绳庆楼。楼内祖堂上悬挂着清制的“德式乡闾”牌匾,堂内有木雕“狮子夯梁”,墙壁有梅、兰等花草图案彩绘。站在狮子地冻山顶,可以从三个方位看到不同造型的三个土楼群共有27座。在右前方的一片开阔地与山坡连接处,座落着7座土楼,就是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春贵楼、绳庆楼、南动楼、永荣楼。在左前方,两条小河流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了河坑村风水结晶“丁”字水,沿着“丁”字的小河流两岸,分布着6座方形大土楼,3座圆形大土楼。   河坑土楼群在左后方,在曲江自然村里,有庆南楼、庆裕楼等11座土楼。在这青竹绿树掩映下,不足一华里的狭小地带的河坑村,16座土楼犹如庄严的宏大城堡,使山清水秀的乡野平添了一道壮丽的景色,走进村落,每座土楼都是河卵石砌基础,深层泥土春成的墙体,三四层高,刀削般峭立高耸。上古人的建筑技术。这些土楼都是封闭式的,底层只有一个大门,门楼皆是石板材半圆拱顶,大门栓无一不是6寸见方一丈来长的硬木直插墙内,没有2人无法伸缩开启楼门。二、三楼外墙台有开窗均匀分布,错落有致。土楼中间是个天井,周围平均分割成若干格子,每格4米宽,3米多深,就是房间,大的土楼,如东升楼、春贵楼、裕昌楼每层有36个房间,可以住100多人,圆楼的房间呈现斧头现状,站在天井张望,酷似一只高大的木桶,颇有坐井观天之感。住在土楼,方知土楼文化历史悠久,而土楼是一种地方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土楼中人群居一楼,生活和和美美,亲密无间。经历几代几十代人的土楼,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土楼人勤劳朴实,像蚂蚁一样孜孜不倦;土楼人热爱生活,像蜜蜂一样建造家园。土楼人热情好客,爽朗无私。正如人们所说,喧闹是土楼的的特色,欢乐是土楼基调,团结是土楼的精神。土楼特点  河坑土楼群土楼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好的土楼即使经历地震也仅在楼与楼之间裂一条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建筑风格  河坑土楼群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漳州一周_10天_15天天气预报 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2010-2016 天气网(TianQiWang.org)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