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山西景点天气 > 太原景点天气 > 圣母殿天气
  • 白天
  • 晴转扬沙
  • 2°C
  • 西北风
  • 夜间
  • 晴转扬沙
  • -12°C
  • 南风
  • 紫外线指数:易发,昼夜温差大,易感冒。
  • 感冒指数:寒冷,建议着厚羽绒服等隆冬服装。
  • 穿衣指数:不宜,扬沙或浮尘会给汽车蒙上灰尘。
  • 更多生活指数>>
圣母殿未来一周天气预报(仅供参考)
  • 日期天气现象气温风向风力
  • 7月16日 星期三白天晴转扬沙高温 2°C西北风<3级夜间晴转扬沙低温 -12°C南风<3级
  • 7月17日 星期四白天高温 2°C西北风<3级夜间低温 -15°C西北风<3级
  • 7月18日 星期五白天高温 1°C南风<3级夜间低温 -13°C北风<3级
  • 7月19日 星期六白天高温 7°C南风<3级夜间低温 -7°C西北风<3级
  • 7月20日 星期日白天高温 1°C西北风<3级夜间低温 -14°C西北风<3级
  • 7月21日 星期一白天高温 -1°C东南风<3级夜间低温 -15°C西北风<3级
  • 7月22日 星期二白天高温 2°C东南风<3级夜间低温 -12°C西北风<3级
圣母殿今天生活指数
  • 紫外线指数易发,昼夜温差大,易感冒。
  • 感冒指数寒冷,建议着厚羽绒服等隆冬服装。
  • 穿衣指数不宜,扬沙或浮尘会给汽车蒙上灰尘。
  • 洗车指数中等,涂擦SPF大于15、PA+防晒护肤品。
  • 运动指数极易发,天气寒冷,昼夜温差极大。
  • 空气污染扩散指数寒冷,建议着厚羽绒服等隆冬服装。
圣母殿: 简介  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位于晋祠主轴线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堂结构为单槽形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有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即《营造法式》所载“副阶周匝”的做法。为了形成一个深二间(四椽)宽阔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殿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四椽),梁尾插到殿身单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推到内柱之间。殿内部分深三间(六椽),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柱侧脚和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 《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晋祠圣母殿主院   晋祠圣母殿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圣母殿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圣母殿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圣母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文物背景  关于晋祠圣母殿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圣母殿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圣母殿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历史变迁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圣母殿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晋祠圣母殿侍女石像
太原一周_10天_15天天气预报 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2010-2016 天气网(TianQiWang.org)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