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觉山寺:
历史文献 且不要以为今天的觉山偏僻寂落,古时的觉山一带却是一个令王侯瞩目而且名胜荟萃的所在。 觉山的兴衰与它紧相依傍的隘门峡有着直接的关系。隘门峡,又称“蒲阴陉”。陉西北起始于山西灵丘界,陉东南则直达河北涞源界。何者为“陉”?
南北朝时裴作《史记集解》说:“陉者,山绝之名。常山有井陉,中山有苦陉。”通俗些讲,陉也就是大山的断陷或断裂峡谷。史载20世纪以前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来往交通,曾经主要依靠八条山地陉道供车马行走进入,即所谓“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形容蒲阴陉的险要形势:“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裁容骑。右壁峭插千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寺庙来源 觉山所处位置正在蒲阴陉陉道最为盘曲奇之地。唐河入隘门峡后,本直奔东南而去,但到此地却突然东折约数百米,后又反朝西冲去。觉山即巍峙于这个唐河弯道的西侧,而在觉山以东,亦即那个唐河弯道河段的怀抱之中,此处则曾经是北魏文成帝拓跋于和平二年(公元416年)二月南巡途中御射之台。《魏书》中记述人南巡与途中御射事时曾讲到:“舆驾所过,皆亲对高年,问民疾苦。”又特别描述:“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文成帝拓跋的御射台正南隔河有山名曰“笔架山”,有考察者认为这一射其射程足有500米上下。若真如此,拓跋也堪称为神力了。时间已过去500余年了,直至今天,人们仍然能在当地清晰地看到当年那御射台的基本轮廓。召为黄土堆积形成,呈圆状,直径在10米以上,高则超过5米。1996年,历史地理学界靳生禾与谢宏喜二位先生在确认此台即为拓跋御射之台后,同时又在台西米处发现并发掘出了湮没近千年魏拓跋和平二年刊立的《皇帝南巡之颂》碑残存部分共计10块。拼接后,他们认为斯碑已“略可复原”。这无疑是一大幸事。按照郦道元《水经注》与《魏书》中的有关内容记载,在觉山御射台唐河南岸笔架山附近应该还有一块另外存中的御射碑,然而至今还未能发现。靳、谢二位先生则认为这可能是郦道元给搞错。二位确信《皇帝南巡之颂》碑也就是郦道元笔下的御射碑,除此之外,不会再有他碑。究竟怎样,看来这个历史之谜还有待今后的发现作证明了。历史证明,北魏文成帝拓跋已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例如举世闻名的大同云冈石窟即最先拓跋元宏,似乎在许多方面比他的爷爷更要强出一些。觉山有觉山寺,位于距离御射台西南不到三五公里处。该寺是魏考文帝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专为报答母恩而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此年考文帝刚刚16岁。他的母亲18岁入宫,皇兴元年(公元467年)生拓跋元宏,皇兴三年她就去去世了。此时的拓跋元宏还不到3周岁。两年后他的父皇献文帝又驾崩平城。5岁的拓跋元宏在既无母受又失父爱的情况下登上皇位,这可能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刺激。而这种刺激应该也就是促成他后来来母造寺的原始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