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低温阴雨天仍将持续 作物发生冷害风险加大
中国天气网讯 东北向来是避暑胜地,然而今年东北的凉爽显得尤为突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室副主任毛留喜表示,入夏以来,东北地区中北部持续低温阴雨,导致农作物发育期延迟,营养生长明显不足,作物冷害特征逐渐显现。
东北今夏有点湿 有点“凉”
相信东北当地的朋友都有同感,这个夏天较往年来说明显雨多气温低。入夏以来,东北地区中北部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大部地区6月1日至7月22日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阴雨日数达30-44天,日照时数偏少50-130小时;其中,黑龙江大部地区降水偏多2倍,作物生长前期光热条件明显偏差,这是近年比较少见的。
以避暑名城哈尔滨为例,哈尔滨凉爽的夏天闻名世界。今年6月份哈尔滨的总降水量创下1961年以来的极值(166.2毫米),长时间阴雨导致哈尔滨今年凉爽非同一般。据历史气象资料显示,哈尔滨的低温也频频上榜,6月份只有两天最高气温达到了30℃以上,也都不到31℃;6月到7月上旬,哈尔滨的平均气温(18.7℃)比历年同期低1.6℃,比去年同期低3.1℃,创1961年以来同期的次低值。这个气温,让已经习惯冰爽的哈尔滨人都觉得有点“凉”了。
![]() |
国家气象中心农气室副主任毛留喜
聊起东北“反常”的天气,毛留喜说,今年6月份以来“多雨寡照”的天气其实都缘于“东北冷涡”。“按照以往的正常规律,一个‘冷涡’形成会造成3天左右的天气异常。往年6月份里,哈尔滨上空也就三四个‘冷涡’光顾。但今年不同,从6月到7月中旬,先后8个东北冷涡光顾哈尔滨,且持续时间长,一个‘冷涡’常常影响天气4-5天,这也是今夏哈尔滨市民感觉常有雨的原因。”
东北多雨的时节一般在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专家分析,6月到7月中旬的异常持续多雨,会与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正常多雨时节连在一起,因此东北今夏可能要以凉爽为主旋律了。
低温阴雨促使作物冷害特征逐渐显现
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黑龙江和吉林大部作物生长发育速度明显迟缓,显现出作物延迟性冷害的典型特征。其中,一季稻发育期较常年偏晚了2-4天,预计8月上旬进入抽穗期;水稻有效分蘖数也比常年偏少2个左右,植株矮小。目前春玉米处于孕穗阶段,预计还需3-5天才能抽雄,发育期普遍较常年推迟了3-7天;大豆发育期推迟了2-10天,生物量不足。
![]() |
7月7-10日黑龙江玉米
7月中下旬,东北地区一季稻处于幼穗分化阶段,对光温十分敏感。此期,如果日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0℃,日照不足,会造成幼穗及花粉发育不良,形成障碍型冷害,导致空壳率增加。7月中旬以来,黑龙江中部和吉林东南部出现4-11天日平均温度低于20℃的天气,其中三江平原大部7月下旬以来出现2-3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8℃的天气,达到了障碍型冷害的指标。
东北低温阴雨天仍将持续
近期,东北地区中北部低温阴雨天气仍将持续。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东北地区仍多阵性降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据作物冷害综合监测指标分析,东北中北部发生作物冷害的可能性已达85%左右,其中,黑龙江西部和三江平原、吉林东南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发生重度冷害的可能性达70%。
由于前期光热不足,导致东北地区中北部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同时,近期低温对部分地区一季稻幼穗分化造成影响,会导致空壳率增加。鉴于前期作物营养生长不足以及幼穗分化不良,呈现出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的特征,影响后期产量形成,即便后期气象条件正常也较难补偿。但如果后期光温条件转好,初霜期偏晚,作物灌浆充分,粒重增加,对产量影响将会减小。
防御低温对作物的影响
专家提示,当前东北地区各种作物已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要注意防御阶段性低温对穗形成及开花授粉的不利影响,避免障碍型冷害的发生;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玉米和大豆等旱地作物要及时中耕,并注意排湿散墒,可喷施抗低温助长剂,增强作物抗御低温的能力。由于降水持续偏多,玉米扎根较浅,要注意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倒伏。
科普知识:
延迟型冷害:是指农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长期偏低,热量不足,使作物生育进程缓慢,出苗迟、发棵晚、成熟迟、粒重降低,导致减产,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低温冷害。
障碍型冷害:指农作物处在孕穗、抽穗、开花时期,温度短时间明显偏低,影响生殖生长的正常进行,使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受阻,甚至完全不能受粉,导致空壳,降低产量的低温冷害。通常以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小于20℃为标准。此外,如果延迟型和障碍型两者同时出现,则称为“混合型冷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