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穷人更穷
![]() |
我国贫困地区与气候变化影响区在地理位置上高度一致。
绿色和平与乐施会发布的《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表明:中国的贫困地区和对气候变化格外敏感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带,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气候变化导致了冰川退缩、干旱加剧、森林植被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灾害,使得这些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贫困地区人口受气候变化恶果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加剧贫困。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不仅对灾害发生时期的生产活动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且会因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间接影响来自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降水,对水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力更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技术和制度的能力也较弱。
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表气温将持续上升,北方的增温幅度大于南方,与1961年~1990年相比,2020 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 ,降水增加2%~3%;2050年将增加2.3℃~3.3℃,降水增加5%~7%。降水时空变率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中国的极端冷害事件将呈减少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增加,北方的干旱和南方的洪涝都有加剧的趋势。区域变化显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幅度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降水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降水减少明显,表明该地区的夏季洪涝和冬季干旱会同时发生。
《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为了更加具体的阐释贫困地区与气候变化影响区的地理一致性,特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说明。其中,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监测数据显示,近50年来,马边县的温度有所上升,降水总量减少,但降水强度却有所增加,使得局地洪涝加重。2000年以来暴雨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值达21379万元,灾害损失日益加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部分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由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次生灾害也是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2000~2008年总直接经济损失21379万元,平均每年2375.4万元,受灾人口呈略微下降趋势。经济损失上升、受灾人口减少与局地洪涝加重有关。2003年以来地质灾害发生呈上升趋势,直接经济损失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如2007年6月17日,马边县高卓营河流域因连日降雨,17日凌晨,永红乡中山五组金河段突发局地山洪灾害,造成2人死亡、4人失踪。2007年为近年来损失最大的一年,这与2006年大旱后,由于岩土风化导致地质灾害严重有关。极端天气事件使得当地的扶贫效果大打折扣,返贫现象也有所加重。
此报告是中国第一份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审视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报告。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此报告的价值在于“以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多人口的中国为案例,提出了‘应对气候挑战,消除气候贫困人口’的重大发展目标和任务。”此报告的目的是希望中国的扶贫政策中能更多的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并更积极的推行适应措施。但说到根本,减排仍旧是当务之急。
注:本文由绿色和平供稿,了解更多,请前往绿色和平“我在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