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建立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建立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时间:2011-03-07 07:39    来源:新华网    编辑:天气网
[b](两会权威访谈)建立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b] [img]http://i.weather.com.cn/images/cn/news/2011/03/07/B7FFB02168E3188BFF253457C550CDF9.jpg[/im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罗沙、任沁沁)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要“积极应对 [url=http://baike.weather.com.cn/index.php?doc-view-1149.php]气候变化[/url]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灾害如何应对?政策如何落实?带着疑问,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b]我国已初步建成气候观测系统和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b] “在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今天,气候变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郑国光开门见山,“我国已初步建成气候观测系统和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八个区域以及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他表示,5年来,由于应对有效,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及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国家粮食连续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在气象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15%左右,气象投入产出比达1:50,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郑国光自豪地说。 他介绍说,目前我国手机气象短信用户达1.2亿,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比2006年提高2%,台风路径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诊断业务系统建成,5年来成功发射4颗气象卫星, [url=http://baike.weather.com.cn/index.php?doc-view-585.php]自动气象站[/url] 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观测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b]2015年建立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b] 郑国光介绍说,中国气象局“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气象法制、文化、科学管理等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将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降低。”郑国光说。 他表示,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使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断完善,增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基本实现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部分关键领域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将进一步强化,把气象服务工作融入政府、融入社会,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提升气象依法行政能力。 [b]中国干旱不影响世界粮食市场[/b] 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小麦主产区山东、河南两省降水稀少,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干旱,粮价由此出现上涨压力。“中国北方干旱并未冲击世界粮食市场。”郑国光对记者说,“中国政府抗旱保粮,是对国内民众负责,也是对国际粮食市场负责,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但是,气象干旱不代表农业干旱。”郑国光强调,“我国12月份至2月份期间的降雨量历来占全年降雨量的极低水平,现在来说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为时过早。” “我国连续7年粮食丰收,保证了巨大的国内粮食库存缓冲,国家小麦储备处于健康水平。”郑国光说,“我国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仍有望保持在95%以上,我国对国际价格的影响可能极小。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粮价都起到积极降温作用。” [b]“千年一遇”“百年一遇”并无确切依据 科学应对极端气候[/b] 过去一年,是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是 [url=http://www.weather.com.cn/weather/101010100.shtml]北京[/url] 下雪最晚的一年,也是北方旱情较严重的一年。不过,对于社会上常常提出的灾害“千年一遇”、“百年一遇”,郑国光并不认同。 “这些说法实际上缺乏确切依据。”郑国光摇摇头,“我国的气象观测网从无到有,也才有几十年,从数据上何来千百年一说?夸大灾害,有可能是媒体的误读,甚至有可能是某些人受利益驱动造成的。” 郑国光认为,对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会用科学技术来预报分析,全社会也应该用科学态度来看待。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是有关系的。是人类活动主导,还是自然变化主导了全球变暖,这个问题科学界还在争论。”郑国光说,“不过,大家都认同气候变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至少是‘有贡献’的”。 对于近年频发的气象灾害,郑国光认为,一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规律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现象。温度升高以后,大气蕴含的能量进一步增加,这样,释放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强。二是我国气象灾害观测能力的提高,也增加了观测到的气象灾害数量。当前气象监测网从时间、空间密度上都比以往大幅增加,自动气象站个数从2000多增加到3.3万多,从过去3小时、6小时观测一次,到现在5分钟、10分钟观测一次,过去容易被漏掉的气象灾害,现在大多数被捕捉到了。三是信息发布制度的完善,以及灾害补偿机制的完善,让公众觉得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重。 [b]建议出台气象灾害防治法规[/b] 今年两会,郑国光带来了关于建议出台气象灾害防治法规的提案。 “目前我国气象灾害的防治工作全靠有关部门的法规来规范和执行,缺乏法律基础和强制力。”郑国光说,“要适应气候变化,强化应对极端气候实践能力,必须出台法律。以法律为基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形成硬性规范,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郑国光说,国家正在实施住房等民生工程改善百姓生活,建筑的气象灾害防御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应该在工程开建前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出气象安全标准,这样就可以增强房屋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一次强台风造成了受影响地区大量房屋倒塌。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台风中倒塌的往往是新建房屋,且倒塌房屋中有近70%都是农民的自建房屋。这就是缺乏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带来的恶果。”郑国光说,“必须从法律上明确各个部门的灾害防御职责。”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