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市镇:
行政辖区 辖张市、石潭、南谢、北谢、郑岗、郭家、沈家、小寨、东万、西万、冯岗、沙门、边岗、崔庄、孔庄、尹庄、刘庄、前大庄、后大庄、王老、高庄、老集、吴岗、陆口、坡庄25个张市镇万亩桃园基地行政村。[1]
辖区代码:410223105:~200张市村 ~201石潭村 ~202南谢村 ~203北谢村 ~204郑岗村 ~205郭家村 ~206沈家村 ~207小寨村 ~208东万村 ~209西万村 ~210冯岗村 ~211沙门村 ~212边岗村 ~213崔庄村 ~214孔庄村 ~215尹庄村 ~216刘庄村 ~217前大庄村 ~218后大庄村 ~219王老村 ~220高庄村 ~221老集村 ~222吴岗村 ~223陆口村 ~224坡庄村[1]历史沿革 1958年建张市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1997年,面积36.8平方千米,张市镇在河南省内位置人口4.5万,辖张市、石潭、南谢、北谢、郑岗、郭家、沈家、小寨、东万、西万、冯岗、沙门、边岗、崔庄、孔庄、尹庄、刘庄、前大庄、后大庄、王老、高庄、老集、吴岗、陆口、坡庄25行政村。[1]境内地理 张市地势平坦,属黄河冲积平原,豫东黄泛区中心,境内残存吴岗、郑岗、刘庄等少部沙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65米左右。境内主要河流有二:一为贾鲁河,纵穿镇境的西部边缘,为张市大桥两镇之界河,过境长6.5公里;二为尉扶河,张市的南部地区为其发源地,顺张市与小陈的交界处东南而下进入永兴镇。全镇绝大部分面积属尉扶河流域。[2]集体荣誉 全市1993年乡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位居第九,先后 获得“全国体育先进镇”、河南省”中州名镇”、“科普 示范镇”、 “民政工作全优镇”,开封市“畜牧业生 产十强乡镇”、 “治安模范镇”、 “乡镇企业工作先 进乡镇”等荣誉称号。[3]农业农村 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战略部署,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示范引导到位,政策优惠到位,促进了全镇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宜果则果,宜牧则牧,温室、大棚、陆地菜等得以全面发展,提出了继续强化"张市镇田园六大基地"项目和完善"四个三工程",突出抓好"两大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特别是张市镇的近2万亩大桃最具特色,该基地已成为豫东最大的商品桃生产基地,年产值近4000万元。二是畜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东万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近20万头,生产方式正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全镇已建成养殖小区18个。此外,张市镇沙门村的养鸡、张市村的养牛、养羊、边岗村的鱼鸭混养等养殖业也初具规模。目前,张市镇已发展养殖专业村16个,养殖专业户2300多个,畜牧业依然是张市镇农民增加收入最突出的产业。全镇共存栏大牲畜6500多头,出栏5900头,存栏生猪5.2万头,出栏生猪8万头,存栏禽170万只,出栏100万只,山绵羊存栏4.7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1.59亿元。三是"劳务经济"稳中有升。仅2006年全镇共输出劳务人员13758人次,省外输出人员7630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6859人次,全镇来自外出务工的收入7580万元,人均1613元,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 在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招商引资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几年来,张市镇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张市镇兴旺街市一角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着力抓好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工作中,做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举,培植民营经济大户与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并存,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推动企业技改进步,膨胀壮大企业规模。仅2006年,在建、投产项目13个,总投资3.26亿元,其中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8个。引进市外资金2.2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全镇各类企业已发展到1360户,规模企业1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9亿元,实现国地税收入858万元。全镇初步形成了皮革加工、化工香料、纺织造纸、板材加工、面粉加工、建筑运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4]。社会事业 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政府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弘扬了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