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路:
自然地理 老城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老城区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并由北向南倾斜,自然形成邙山黄山丘陵区和城区内盆地两部分。行政区划 老城区2000年,将原郊区的邙山镇和洛北乡的新生村、工农村、烧沟村、岳村划归老城区管辖。区划调整后,老城区辖7个街道、1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41571人,各街道、镇人口:西关街道:29047人,西南隅街道:8026人,西北隅街道:15674人,东南隅街道:7418人,东北隅街道:15896人,南关街道:10264人,洛浦街道:14251人,邙山镇:40995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老城区辖7个街道、1个镇:西关街道、南关街道、西北隅街道、东北隅街道、西南隅街道、东南隅街道、洛浦街道;邙山镇。交通运输 区内交通发达,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等多条公路穿城而过;王城大道、定鼎路、中州路、九都路、唐宫路等市级道路横贯辖区;位于邙山镇的洛阳机场已开辟了近10条国内航线。历史文化 老城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现在的老城是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金以宋“河南府”为主体建城,至1948年洛阳解放前城池基本不变,故称“老城”,是洛阳最后一座城池。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历代名流、文人雅士。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北邙翠云峰上隐居炼丹,并著成《道德经》;东汉张陵在此修道,创立天师道;帛家道祖的帛和在这里创立了帛家道;北邙翠云峰上清宫遂成为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蔡伦造纸、张衡制仪、司马氏治典、许慎作《说文解字》,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曹植、左思等都在洛阳流下了千古诗篇。文物古迹 老城区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隋朝的周公庙,唐朝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的鼓楼、山峡会馆等。朱文公祠 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文公祠位于南关风化街口,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对修缮和扩建。该祠座北朝南,依南北中轴线依次为牌坊、东西厢房、前厅、大堂、后堂。整体布局严谨,风格独特,为典型的古代纪念性祠堂建筑,现存前厅、大堂、后堂。妥灵宫 老城区妥灵宫(又名关帝庙),位于今文明街东端。该宫坐东向西,有门楼三间,通道一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供关羽像。据现存碑记记载:“妥灵宫为曹氏(操)所建”。因关羽死后,其头颅曾妥放于此故名。自汉以来,妥灵宫成而毁,毁而复成,经历了1000年风雨。明末,妥灵宫再次被焚,宫殿沉埋于瓦砾之中。乾隆年间,由河南府学博士张宾贤(儒学教授)、郜大鼎(儒学训导)创议,因旧基而重建,贵官士大夫及商贾细民不约而集百余人,四方慕义而捐者不计其数,越三月而就。现原建筑几乎全毁,仅存石碑二通和门房通道三间,遗址为文明街小学家属院。五圣堂 五圣堂位于西和巷西头,其建筑基本完好。据其门楼下北墙镶嵌碑文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始建何年不详。该堂座西向东,面对西和巷。堂址长13米,宽4米,木板楼房建筑,后殿一间,卷棚一间,门楼半间,楼上供奉财神、火神、关帝、瘟神。楼下供白衣大士。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香火会。董公祠 董公祠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是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于明代,原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该祠经改建现为旅社。四眼井 四眼井位于东南隅东南角,因该街存此井而得名“四眼井街”,所谓“四眼”是在此井四周置四眼站位,可供四人同时取水。元代“金元城池图”中已有此标注,据此推测年代应在宋元之前。相传此井早先位于东汉末曹操军马草料场附近,为曹军训练军马取水用井。当地百姓称井水有“苦、辣、酸、甜”四味。现该井干枯填埋,仅留井口,2000年修建该街道路时,井口埋于路下。天津桥 天津桥系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二月,营东都洛阳时所建,桥的位置在隋朝东都的端门正南三百步外。据记载,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渠宽二十步,上有桥三道,过渠二百步,到洛水有天津浮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 《方镣记要》中记载:隋天津桥系用大船连以铁索,南北起夹楼。后被李窑的农民起义军烧毁。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在天津桥的故址,垒方石为墩造石桥,又名洛阳桥。天津桥有七次被修复,解放后,市政府在天津桥之侧筑起了一道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又于1983年与原桥并齐再筑一道新桥,作为快车道,先建的桥为慢车道,现天津桥仅剩一孔桥眼,桥上建有四角翘起的小亭,此即是天津桥遗迹。洛严关 洛严关位于南关菜市西街南口(雷家口),始建于清代。为防城郊“刀客”入城所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大青砖所砌,二层起楼为守夜者望。关口南、北上方各嵌1×0.5m石碑一方,书“洛严关”、“口保”。该关旧时所处南关码头,傍晚码头收船后即闭关门。现关门无存,仅存碗口大门闩臼。察罕贴木儿墓 察罕贴木儿墓位于苗南村三组,墓冢封土上圆下方,高约15米。察罕贴木儿,字延瑞,颖川沈丘人,元末名将,同时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曾多次与农民军作战,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六月在山东东平被王士城所杀,葬于此,后进村梁王。据民国33年李健人所编著《洛阳古今谈》载;“元赠颖川王察罕贴木儿墓,在县西万福寺西,今寺已废,墓在城西北八里许石碑凹金谷园村北邙山下,方形墓,东西各二十八弓,南北各三十弓,高八丈,占地九亩六分;帖木儿为一元代名将,驻镇河洛,威名远扬,今墓已作驻军练习射击靶场,墓前翁仲石兽犹存焉。”1983年7月发掘此墓,在墓前50米处出土石翁仲一件。王家节孝牌坊 王家节孝牌坊是老城区至今保存下来唯一的石牌坊。位于广平街东头洛阳市钢木家具厂址。牌坊高4.4米,宽3.8米,两边底座有石狮一对,高0.5米,坊额刻“思纶宠锡”四个大字,下额刻有“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岁次甲申三月上元初吉建立”。明福王府 明福王府及石狮明神宗朱翊钧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占地约23000余平方米。2000年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此大规模兴建青年宫文化广场。石狮位于今青年宫广场南,一雄、一雌,原为明福王府门前左右之石狮。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整体由蹲座狮和狮座两部组成。两石狮昂首挺胸,各长1.03米、宽0.8米,高2.12米,狮背上各有2狮仔嬉戏。雄狮右前脚踩球,口微张;雌狮左前脚抚耍1狮仔,口微张,左前小腿部现已损五分之二。狮座离地高0.9米,整座为反“工”字形,上平面:长1.60米,宽1.26米,上层四周阳雕莲花托瓣,下层四周皆阳雕2狮戏球,凹部四周阳雕花卉。洛阳县衙 洛阳县衙明、清期间曾几易驻地。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前,在今青年宫处。之后,该处扩修府王府,县衙东迁迎恩巷(今民主街)之北,今民生制药厂、铁路家属院和消防中队址。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县衙回迁明朝福王府处。民国3年(1914年),再次东迁民主街之北至洛阳解放初。之后至1955年此处为洛阳市人民政府驻地。县衙占地54万平方米,东西宽600米,南北长900米,坐北向南,据说大门两侧的石狮为唐代所雕(现已失)。进大门迎面影背墙高9米,长12米。县衙内建筑为明清式风格殿堂、庭院。祖师庙 祖师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北大街北段路东。占地1688.23平方米。现存有大殿,耳房。占地面积340.80平方米,大殿面南背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左右暖阁各一间,歇山顶,四周皆斗拱,飞檐起翅,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陶塑龙吻,脊背上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脊背上塑四神。大殿数根巨柱、梁枋均饰以彩绘。1996年洛阳市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缮。三官庙 三官庙(三官:道教信奉的天、地、水三神。又称延福宫)位于今康乐巷南段东侧,据《洛阳县志》记载:“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俗称铜三官庙,原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玉皇阁,庙前有戏台。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香会。现仅存后殿,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半部顶坍塌,其他建筑遗址现为居民楼房。文峰塔 文峰塔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南关东和巷东头。据塔前原有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历经修葺,明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塔以清石垫基,通体以大清砖砌成。塔身平面呈四方形,基层7米,依次递减,顶层3米见方。塔分9层,高近30米,1至8层均向北开一弧形拱门,第9层四面开门。拱门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之类。塔内原设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塔顶高3米许,锥形,锥端竖一铁,串有三个园形陶制彩色“宝珠”,每个直径70厘米,黄、白、绿三色相间,现仅存一个。钟鼓楼 钟鼓楼正名樵楼,亦称鼓楼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锺,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鼓楼建筑:占地288平方米。拱券楼台通体用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43厘米大青砖砌成,台面15米见方,高7.6米,拱券门洞宽4.2米、高5.3米,拱券东西两端门额各镶嵌长1米、宽0.5米石匾各一方,东刻“就日”、西刻“瞻云”,为斗大楷书阴文。台南边有一登台之道,宽1米,青石板台阶。台上正中建12米见方两层钟楼一座,高8米,明清式建筑,砖木结构,石柱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楼14围红色园形檐柱支撑,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翘角飞展,戗脊饰动物选型;二楼14围金柱由一楼贯通拖起,歇山顶,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屋脊饰望兽吻,四角飞檐起翘,舒展伸张,戗脊饰动物造型,下悬风铃;与一楼匀称重叠,比例和谐。一楼正中架大鼓一面,二楼正中吊铸铁大锺一口,高1.6米,口径1.5米,上铸八卦图、龙凤梅菊等图案和“皇帝□□国泰民安”字样,另铸有小字,因锈蚀已无法辨认。该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与白马寺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故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之说。董公祠 董公祠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是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于明代,原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该祠经改建现为旅社。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河南府文庙 河南府文庙河南府文庙(俗称府文庙,文庙是祭奠孔子的地方)位于今老城区文明街,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原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现为文明街小学。文庙初创时间失考。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石板通道直通月台(长方形)。月台高约1米,台南正中有两列台阶,两台阶之间嵌一块宽1.5米、长2.22米的浮雕二龙戏珠青石板。河南府城隍庙 河南府城隍庙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占地120亩(约8万平方米)座北面南,正南辕门三间。依次之北山门(山门内侧东西两边塑有马童牵引的泥马两匹。现已无存)、南戏楼、六角石柱亭、北戏楼,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庙内主体建筑是威灵殿,为歇山九脊单檐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安国寺 安国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敦志街40号,据李通志记载: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原寺院占地近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覆盖府治南(今老集一代)。山门,位于顺城东街,寺内有前殿、中殿、后殿,气势壮观,常年香火不断。明洪武初(公元1370年左右)安置僧人在此主持香火。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时,该寺称钟楼寺,后又恢复原名。现该寺仅存大殿、中殿、后殿及周边空地,占地600平方米,为洛阳市第一中学校办灯具工厂地址。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西会馆,位于今老城南关,九都东路南侧,正对路北风化街口,是清代陕西、山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场所。该馆全部建筑,均为清代木结构,座北朝南。山陕会馆原位于南关马市街与校场街一带,1995年修建九都路时,从其穿过,会馆保存基本完整。洛严关 洛严关位于南关菜市西街南口(雷家口),始建于清代。为防城郊“刀客”入城所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大青砖所砌,二层起楼为守夜者望。关口南、北上方各嵌1×0.5m石碑一方,书“洛严关”、“口保”。该关旧时所处南关码头,傍晚码头收船后即闭关门。现关门无存,仅存碗口大门闩臼。金谷园: 金谷春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经济发展 老城区老城传统商贸发达,自古就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近几年,老城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精心打造了九都东路、中州东路、北大街等6条商贸经济带,建成了中原农贸城、金泰城灯饰广场等28个专业市场和10条特色商业街,丹尼斯百货、银基商贸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已在该区落户,老城正逐步成为洛阳市区东部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