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界乡:
小界乡在河南省内位置乡镇简介 境内地形大致分为两段,前半乡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旱塬区,后半乡为丘陵山区。樵崾山(俗称庙山)居中,海拔1114.6米,山势挺拔,气势宏伟,阳山植刺槐,阴山长松柏。小石界河发源于庙山东侧,向东南流入渡洋河。全乡耕地面积6.2万亩。前半乡原阔地平,水源奇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国劳动模范、著名旱作小麦土专家赵守义就生长于此。后半乡地处崤山腹地,土壤及气候适宜烟叶生产,到2008年全乡烟叶面积已达到2.3万亩,2002年以来,烟叶产品税更是每年以百万元的速度递增,如今烟叶生产已成为小界乡财政创收、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该乡连续七年被洛宁县政府评为“烟叶生产先进乡镇”,连续四年被洛阳市政府评为“烟叶生产先进乡镇”,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荣誉称号。小界乡小界乡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畜积量达13万立方,另有宜林荒坡、荒沟2万余亩,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药材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品种多达数十种,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丹参质高量多,倍受各地药商青睐。另外,小界乡西北部群山环绕,风景怡人,樵崾仙境令人神往,极具旅游开发潜力。
全乡交通便利,通讯畅通,生活条件优越,三洛公路贯穿全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通讯网络覆盖全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康,民风淳朴,社会稳定。集乡政府办公大楼、卫生院门诊大楼、电信大楼、社会车站、小界烟站、移民新村、交通希望小学、群众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八大建筑于一体的新城镇已经形成。行政辖区 辖小界、姜阳、山后、上村、山根、界村、竹元沟、瓦村、田洼、双桥小界乡、李原、茶沟、苇山、官岭、南坡、王沟、振兴、王村、新兴、祝元、史村、熬庄、桥南、桥西、卫洼、卡村、贾窑、梅窑、徐村、风口、桑元、石窑32个行政村。[1]辖区代码 410328205:~200小界村 ~201姜阳村 ~202山后村 ~203上村 ~204山根村 ~205界村小界乡~206竹元沟村 ~207瓦村 ~208田洼村 ~209双桥村 ~210李原村 ~211茶沟村 ~212苇山村 ~213官岭村 ~214南坡村 ~215王沟村 ~216振兴村 ~217王村 ~218新兴村 ~219祝元村 ~220史村 ~221熬庄村 ~222桥南村 ~223桥西村 ~224卫洼村 ~225卡村 ~226贾窑村 ~227梅窑村 ~228徐村 ~229风口村 ~230桑元村 ~231石窑村[1]历史沿革 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2年析设小界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33.1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小界、王沟、家原、南坡、姜阳、田凹、界村、瓦村、茶沟、双桥、上村、官岭、苇子村、山后、山根、竹园沟16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王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小界乡管辖,小界乡政府驻地不变。[1]境内地理 境内地形大致分为两段,前半乡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旱塬区,后半乡为丘陵山区小界乡。樵崾山(俗称庙山)居中,海拔1114.6米,山势挺拔,气势宏伟,阳山植刺槐,阴山长松柏。小石界河发源于庙山东侧,向东南流入渡洋河。全乡耕地面积6.2万亩。前半乡原阔地平,水源奇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后半乡地处崤山腹地,土壤及气候适宜烟叶生产。[2]产业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该乡逐年扩大烟叶种植面积,2007年全乡烟叶面积达到1.8万亩,2002年以来,烟叶产品税每年以百万元的速度递增,如今烟叶生产已成为小界乡财政创收、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小界乡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畜积量达13万立方,另有宜林荒坡、荒沟2万余亩,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药材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品种多达数十种,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丹参质高量多,倍受各地药商青睐。另外,小界乡西北部群山环绕,风景怡人,樵崾仙境令人神往,极具旅游开发潜力。[2]基础建设沼气 2006年以来,小界乡因地制宜发展沼气,走生态富民之路。每个农户建沼气池可获政府补小界乡助800元,每年可为农户节省的费用就近千元。2006年,该乡共建设沼气池459座,其中,仅贾窑村就有近90%的农户建成沼气池,实现了一个整体沼气示范村建设。2007年,该乡进一步加大力度,总结经验,乡财政拿出5万元资金,用于奖励沼气建设有功人员,严格奖惩,狠抓落实,当年建成沼气池1412座。在些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乡沼气管理站和村沼气服务站,完善了项目档案,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管理,形成了“乡有管理站,村有服务站,户有操作员”的技术服务体系,做到村村有专人管理,户户会操作使用,确保挖一个,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小界乡也因此先后两年被市、县两级授予“沼气建设先进乡镇”荣誉称号。“村村通”公路 小界乡历任领导班子紧紧抓住“村村通”公路建设机遇,认真做好干部、群众思想工作,小界乡克服重重困难,筹措资金,先后完成了32个村共118公里的“村村通”砼路建设任务,尤其是仅2006年一年就完成了16个村共40.025公里的“村村通”砼路和茶沟村2.325公里的通达工程建设任务,共建设砼路里程42.35公里,比前三年完成的32.88公里还要多9.47公里。到2007年,全乡32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至此,山区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