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乡:
概况 纸坊乡位于汝州市东部,在78.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耕地面积有63603亩,农业人口69938人,是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乡。
纸坊乡在河南省内位置主要农产品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蔬菜、瓜果,是汝州市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汝州粮仓”、“瓜菜之乡”的美誉,获得的荣誉称号 曾获荣誉称号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科技示范乡”;平顶山市“夏粮生产先进单位”、“玉米高产开发先进单位”、“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气候特点 气候多变,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曾有“十年九旱,十年九冻,十年九不收”之称。土地面积 全乡现有耕地7.4万亩,人均10.8亩;其中“三田”面积1.5万亩,人均2.2亩;坡耕地5.9万亩;有林地1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3.2万亩,荒山造林6.8万亩,外援项目荒山造林3.1万亩,天然林3.2万亩);草地3.3万亩;宜林未作业荒地1.6万亩;不可作业面积9.2万亩。教育文化 全乡有小学12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10所),在职教师106名,其中代理教师32人。有党支部16个(其中农村支部14个,党政和财贸支部各1个),党员333名(其中女党员45名)。政府现有干部职工67名。经济发展 纸坊乡农业基础扎实,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汝州市十大洼,纸坊就有石桥、牛王二洼,俗称西大洼、东大洼,占全乡面积的四分之三。改革开放以来,乡党委、政府立足纸坊实际,合理整合农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水、田、路、林、村综合治理,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高效示范区。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严格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项、突出重点”的要求,对水利设施差、粮食产量低、农业生产相对滞后的丁村、陶村、武巡、牛王四个行政村实施水、田、路、林、村综合治理,团结带领机关干部和项目区群众苦干7个多月,完成了总面积5000亩的纸坊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各项工程,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高效示范区,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纸坊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种植结构 目前,全乡现有自流灌渠8条,机电井总量达1130眼,其中配套机井80眼,农机总动力达到6.5万千瓦,全乡63603亩耕地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自1984年开始,全乡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推广集约化经营。尤其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纸坊乡的传统种植格局被打破,对种植业、畜牧业等作出了过渡性调整,立足本乡实际,提出了“瓜菜富民、科技强乡、瞄准市场、调整结构、强力发展高效农业”的经济发展新思路,以调优种植业结构为富民突破口,把瓜菜当作主导产品常年种植,兼作花生、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形成粮经兼作的新型种植模式,土地产出比明显提高。主导产业 2000年以来,立足本乡资源优势,确立了“一优双高农业”、“畜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用菌开发、产品营销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实行集约经营,相继建成了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即长埠2500亩辣椒生产基地;石庄周边万亩瓜菜生产基地;康街千亩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繁育基地;丁村、陶村、武巡、中王1500亩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李家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经过近年来的运作,赵落、长埠的面粉加工,姚楼、龙泉的竹木制作,泉李、赵庄的温棚蔬菜,石庄、张庄的瓜菜市场,长埠的辣椒生产基地发展迅速,较好地推进了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为全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