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宝山石头城:
宝山石头城简介 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间(公元1277--1294的),当时为丽江路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纳西语叫“刺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宝山。纳西族先民大约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徙到这里,那时宝山州内山脉纵横,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元史·地理志》载宝山州情况说:“其先自楼头(宁蒗县永宁)徙居此二十余世。”宝山石头城是一个天生岩石城,整座城建在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四壁陡峭,势如刀削,猿猴也难攀爬上来。岩石上的居民在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墙,使石城更易防御和掩护,整个宝山石头城只有前后两道门可以出入,关上城门就成了万无一失的安全岛。 公元1253年,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中路军经四川过大渡河挥师南下,分别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宝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横渡,从宝山渡过来的元军就驻扎在宝山石头城。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于此。大约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从宁蒗永宁迁居宝山石城。他们不畏艰险,运用当地现成的石头,修筑石级梯田,从峡谷深处层层修筑,直达距河谷两三千米的高坡。有了这些错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宝山石头城周围这一片本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金浪翻滚的粮仓,也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所创建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1]位置 从云杉坪山脚的黑白水河出发,沿盘山公路向北走,前行约100公里,就到了宝山乡府所在地。在此下车,稍作休息,便要开始步行,沿山间小道前行约3小时,便可看到宝山石头城。
从路边的山梁上看宝山宝山石头城,它全然是一个巨大的石头耸立于金沙江峡谷的陡峭山坡上,雄峙四周,东面是滚滚的金沙江,北方是雄险的太子关,西边是逶迤的牦牛岭,南侧是岩石渡绝壁。因为巨石的独特地理优势,形势险要,兼备攻守,所以古代纳西族先民选择了它。[1]历史 宝山石头城《元史·地理志》载宝山州情况说:“其先自楼头(宁蒗县永宁)徙居此二十余世。”宝山石头城是一个天生岩石城,整座城建在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四壁陡峭,势如刀削,猿猴也难攀爬上来。岩石上的居民在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墙,使石城更易防御和掩护,整个宝山石头城只有前后两道门可以出入,关上城门就成了万无一失的安全岛。公元1253年,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中路军经四川过大渡河挥师南下,分别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宝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横渡,从宝山渡过来的元军就驻扎在宝山石头城。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于此。大约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从宁蒗永宁迁居宝山石城。他们不畏艰险,运用当地现成的石头,修筑石级梯田,从峡谷深处层层修筑,直达距河谷两三千米的高坡。有了这些错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宝山石头城周围这一片本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金浪翻滚的粮仓,也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所创建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此外,著名的纳西东巴象形文字中的两部珍贵经书《养马卖马》、《买卖寿岁》也正是产生在宝山宝山石头城。规模 宝山石头城从路边的山梁上看宝山宝山石头城,它全然是一个巨大的石头耸立于金沙江峡谷的陡峭山坡上,雄峙四周,东面是滚滚的金沙江,北方是雄险的太子关,西边是逶迤的牦牛岭,南侧是岩石渡绝壁。因为巨石的独特地理优势,形势险要,兼备攻守,所以古代纳西族先民选择了它。沿石城南面小道,拾级而上进入石城,你会看到城内房屋井然,巷道纵横,宅院相邻,有近百户人家。往来居民祥和,与你闲坐聊谈城外之事,如家人一般。石城里街巷狭窄,但并不闭塞,也无碍交通,人们顺势就地建城,地面不平坦,却是天然石路。石城里民居群落,全部随岩就势,有的柱磉桌凳等均得用天生岩石稍加修琢而成,有的凿厨中巨石为灶,有的把庭院中的巨石凿成水缸,有的甚至将房中拒石修凿成石床,所制作的很多生活用品可谓巧夺天工,支配和利用自然的科学水平,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