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营镇:
乡镇沿革 据史料记载,七里营早在隋朝(公元581——618年)就已有人在此定居,唐朝后期形成村落。七里营原名双扬集,宋代北国名将萧寅宗曾在此安营扎寨,因距小冀7里,故改名七里营,沿用至今。
七里营镇古属卫辉府管辖,1932年开始设区,属第四区,1937年开始设区,属第四区,1937年划归三、五区;1945年为和平乡,属第五区管辖,1946年乡镇合并,属小冀镇管辖;解放后属新乡县第四区,直至1958年成立七里营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七里营乡,1995年12月撤乡建镇至今。[1]行政区划 辖七里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村和余庄、东曹村、西曹村、敦留庄、中曹村、杨堤、罗滩、杨庄、春庄、刘八庄、丁庄、康庄、大赵庄、府庄、马庄、大张庄、南新庄、曹庄、夏庄、南魏庄、小张庄、南苗庄、刘店、南王庄、刘庄、陈庄、沟王、八柳树、西杨兴、东杨兴、戚庄、东王庄、大兴、杨屯、李台、龙泉、宋庄43个行政村。2006年,将原阳县葛埠口乡的毛滩、西李寨、东李寨、任庄4村,师寨镇的曹杨庄、刘纪岗庄、老杨庄3村划归新乡县七里营镇管辖。调整后,七里营镇辖50个行政村。[2]经济建设 七里营镇始终把发展作为强镇富民的第一要务,以党的建设为龙头,以建设经济强镇、工业重镇、文明富裕为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纲,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125亿元,实现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4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4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位居河南省第八位、新乡市首位,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镇、全国首批小康示范镇、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百强镇、中州名镇、省科技示范镇、省科普未范镇、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省“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进集体、市“五个好”乡镇党委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