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灵源箐:
正殿观音像描述 正殿观音阁,始建于北宋大理国时期,历代都有修葺,现存建筑是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崖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阁内殿是用精致的木雕作屏壁,殿外栏杆走廊,是用大理石镶制,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最珍贵者是殿中刻在石壁上的观音像,此象高l 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据《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编者、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飞丽江人方国瑜说;“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佛之较古者”, “昆明圆通山有碑刻观音像即仿此翻刻。此非偶然也。”历史 按宋代时,大理国地方政权归段氏执掌,而高氏又是大理国的世袭宰相。在宋朝年间,高升泰曾夺了段氏大理国王位。以后名虽还位,实权仍操纵在高氏手中,“号令皆出其门”当时,大理国与中原内地往来频繁,高氏又称佛门世家,累次派遣使臣进中原内地求取佛经典籍,吴道子观音画像的原本,即在这个时候传来。世袭北胜土知州高氏,其祖先高泰惠便是高升泰子孙,是从大理国王朝分封到此的善巨郡守。明朝《景泰云南图经志》北胜州条都称石刻观音像是“古迹”,可见观音箐石刻观音像,系宋代珍品。
明清以来,远近游客,本地居民,常来拓募石刻观音像。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省会稽人许炎因看到原像较高,募像只能张贴在大厦大堂间,斗室小舍不便容纳,于是石刻小像一块,放置原像之傍,给募拓人以方便。为了显示灵源观音像的募拓真迹,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以为明证。此章现藏永胜县文化馆。艺术价值 永胜石刻观音像,不仅在绘画、镌刻:工艺方面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而且在永胜地区的地质地震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北胜州发生八级地震,北胜州古城陷塌,石门关红石崖崩裂,而相距地震中心仅二三公里的壶山石壁以及石刻观像却完好无损,形成明显的界线。由于石刻的存在,可以提供永胜县城和郊区近千年的地震动向和地质构造的佐证资料,以资科学研究。周边景点 寺箐东部,人天阁前的山麓,有一石碑,大书“灵源”二字,字径70多厘米,其旁注有小字99个,字径12厘米,直书13行,行书。原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山西武宁人,永北直隶厅同知王子音托请云南巡抚谭尚忠题写的。笔迹猷劲,气势逼人,笔墨功夫达到了很高境界,游人观之无不叹其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