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区:
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 马村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的西南,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水资源尤其丰富,曾有挖地三尺即见水的美誉。所以马村又名平泉之村。战国末年,秦赵交战,秦国士兵曾在马村镇的东部扎营,命名“康营”,至今村名仍然沿用。人文地理 1990年人口49.47万。汉族为主,有回、壮、满、苗、朝鲜、白、土家、蒙古等17个少数民族。面积1006.5平方千米。金大定七年(1167)析乐寿置交河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新桥驿,俗称泊关驿,后又设泊头镇。1946年析交河县置泊头市。此后屡有变易。 1983年5月交河县并入。浅层地下水储量为4959万立方米。土特产主要有鸭梨、金丝小枣。地理特征 泊头地处河北平原,地面开阔,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3.2米(黄海高程),自然坡降仅为万分之一。清代以前,黄河、漳河、滹沱河等河流多次流过市境,遗留下纵横交错的河流故道和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今境内大小河流13条,浅层淡水储量平均值为5465立方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6℃,多年平均无霜期187天。平均日照时数2783.6小时,年平均降水529.8毫米。土壤肥沃,属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耕作区。历史沿革 古代市境东有运河,西有驿路,乃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运河两岸,轮舶辐辏,商贾云集,又为津南一大商埠。近代始,穿越市境的津浦铁路,及京福、京大、沧石等国家干线公路的相继修筑,泊头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和战略经济区的地位更为突出和重要。人文地理 泊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出刘理、王兰生等清代硕儒,和现代著名地质学家王竹泉、抗日名将孙桐宣、爱国民主教育人士南汉宸等优秀人物,更有黄立荣、申宪智等优秀共产党人。市境的严家铺村,是汉代河间献王刘德筑日华宫,集名儒讲研学术的风水宝地,明代兴建的清真寺,又以其规模宏伟,风格独特而驰名中外。地理优势 泊头地处河北平原,地面开阔,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3.2米(黄海高程),自然坡降仅为万分之一。清代以前,黄河、漳河、滹沱河等河流多次流过市境,遗留下纵横交错的河流故道和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今境内大小河流13条,浅层淡水储量平均值为5465立方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6℃,多年平均无霜期187天。平均日照时数2783.6小时,年平均降水529.8毫米。土壤肥沃,属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耕作区。交通优势 古代市境东有运河,西有驿路,乃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运河两岸,轮舶辐辏,商贾云集,又为津南一大商埠。近代始,穿越市境的津浦铁路,及京福、京大、沧石等国家干线公路的相继修筑,泊头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和战略经济区的地位更为突出和重要。著名人物 泊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出刘理、王兰生等清代硕儒,和现代著名地质学家王竹泉、抗日名将孙桐宣、爱国民主教育人士南汉忱等优秀人物,更有黄立荣、申宪智等优秀共产党人。市境的严家铺村,是汉代河间献王刘德筑日华宫,集名儒讲研学术的风水宝地,明代兴建的清真寺,又以其规模宏伟,风格独特而驰名中外。经济状况 泊头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运河槽运而得名,始建于东汉,初兴于隋唐,1946年泊头解放后设立泊头市,1949年隶属交河大县管理,1982年国务院决定恢复泊头市建置。
1983年5月,交河县撤销,其辖区并入泊头市,形成现有建制。泊头市面积1006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个街办处、657个行政村,总人口55.6万,耕地面积95万亩。其中,城区17.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