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畈乡:
乡镇概况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她以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秀丽多姿的田园风光吸引着有识之士,投资创业,兴工促农,乡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乡上下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千年古地散发出沧桑巨变的熠熠光辉。环境山色风光 临水而眠,开门见山。白塔畈四周山峦起伏,各俱神韵,陡冈岭﹑施家坳﹑天鹅抱蛋﹑海螺山﹑猪头山……城墙般拱卫着这片土地,更增添了万千气象,且给白塔畈人以安全感。在东南部的龚店山区,漫山遍野的栗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如道道绿色的屏障。每逢春季,漫步山间小路,绿意满怀,栗花飘香,宛如人行画中。眼见着这一座座山峦,郁郁葱葱,诸不知它们外面坚实腹中空,想当年,为响应毛主席“广挖洞,多集粮”的号召,解放军83562部队秘密在此山间挖了许多深不见底的山洞,现虽己全部封闭,但从洞数之多,进口之大,涉山之广也可窥出此山洞之幽深。三仙山 在白塔畈南端有一“三仙山”,山上修有一座供奉三位仙姑的“三仙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三位姐妹生日时,方圆几十里善男信女起早摸黑来此敬香,昼夜络绎不绝,为当地一大盛事。登“三仙山”顶,鸟瞰全乡,自东向西呈“川”字形摆列的中心﹑白大﹑仙花三条河流向东滔滔而去。在白大河下游是灌口集水轮泵站,始建于1965年,年提水量700万立方米,灌溉九村一场1.3万亩农田,年增粮食150万公斤。它不仅是白塔畈农业的生命之渠,更是安徽省著名水利工程淠史杭枢纽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历史文化名人代出 秀美的山光水色是白塔畈的魅力,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白塔畈的灵魂。白塔畈因东汉末年在这里建有“穆州府”,旁有“白塔寺”而得名。它曾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艰苦卓绝的大革命时期,白塔畈人民在中共鄂豫皖区委的领导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并涌现出一大批像蒋光慈﹑李云鹤﹑杨晴轩﹑李大刚﹑郭福堂﹑郝毅﹑戴映东﹑葛鲁生等名人志士及发生了白塔畈暴动和组建了红25军74师等革命历史事件。1930年前后徐向前等红军将领曾率红一军在这一带活动,他们打土豪斗劣绅的光辉事迹至今还广为流传。革命传统 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的故居在白大老街中间,坐东面西,原土墙草顶,呈“凹”字形,是典型的中国旧时代民居,造型古朴淡雅。光慈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1920年年方20岁的他就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倡导革命文学,先后发表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的文学论文和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被郭沫若称之为“革命文学的前茅”。由于家乡厚重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从低矮简陋的草屋中走出了一位文坛巨子。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白塔畈乡龙泉村青年张尚,2003年担任衡阳市珠晖消防中队代理副指导员时,在衡阳“11•3”特大火灾中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被公安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以大无畏的革命奉献精神为家乡争得了荣誉,家乡父老也以有这样的儿女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