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镇:
乡镇简介 衡山镇自强希望小学衡山镇南靠汉武帝敕封的南岳山,北临苏轼游历的东淠河,东接汉武重游的复览山,西望狮山胜景睡美人,境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是通往铜锣寨、天堂寨、佛子岭、小南岳、白马尖等景区的必经之路。衡山镇辖11个社区、11个村、334个村民组,总人口7.5万,其中城镇人口3.7万人,农业人口3.8万人,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这里资源物产丰富,拥有大面积的甘蔗、毛竹、鳗鱼等种养基地。
衡山镇是霍山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镇,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崛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并已经成为霍山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新兴城镇。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狩猎霍山,敕封霍山为南岳山,又因古霍山被汉王朝设为汉室刘安的封地——衡山国,南岳衡山由此而来。古衡山引来许多文人墨客到此探幽索奇并留下许多千古绝笔。二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古衡山却依然风韵犹存;根据省委乡镇区划调整精神,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以南岳衡山冠名的衡山镇。历史文化 霍山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狩猎霍山,置潜县,敕封霍山为南岳山,因古霍山被汉王朝设为汉室刘安的封地--衡山国,南岳衡山由此而来。因此古衡山也引来了许多名人骚客到此探幽索奇,更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故事,如何祯、杜夷、左元放、李白、皮日休、吕洞宾、苏轼、冯梦龙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去湖北经衡山时在东淠河之滨潜台留下了千古绝笔-- "小赤壁"三字,为古衡山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1936年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闻此景,欣然命笔"小南岳"三个大字,五十年后于公子婿屈武老人又为南岳山书一副56字长联,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又题写了"南岳庙"匾额,再为古衡山增添几道秀丽的景色。二千多年过去,古衡山犹如一颗老树绽放出新芽。[1]行政沿革 衡山镇原名城关镇,始于民国,即1937年改联保办事处为城区镇,1948年全县解放,仍称城区镇;1981年称城关镇人民政府,地址在今通贤街火神庙巷;1989年3月迁至文盛街105号;2003年根据省委乡镇区划调整精神,经省政府批准,以原城关镇为中心,撤消原东城镇,加之原佛子岭镇的三星、柳林河两村,黑石渡镇的高桥湾村、大沙埂镇的满路桥、榆树店两村和但家庙镇的果园厂、丁家山坎两个村民组,合并成立以南岳衡山冠名的衡山镇。 新建制的衡山镇有着渊源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辖9个社区、29个村,总人口8万人,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6572公顷,耕地面积2388公顷,养殖水面103公顷(池塘90公顷,水库13公顷)。地理位置 衡山衡南靠汉武帝敕封的南岳山,北临苏轼游历的东淠河,东接汉武重游的复览山,西望狮山胜景睡美人,境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是通往铜锣寨、天堂寨、佛子岭、小南岳、白马尖等景区的必经之路。这里资源物产丰富,拥有大面积的甘蔗、毛竹、鳗鱼等种养基地。产业结构 该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立足镇情,坚持“工业富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的富镇战略,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建设中小企业集群,同时深化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和创业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已成为衡山镇重要的经济支柱,其经济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农业上,我们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了龙华集团、源牌集团、新鑫食品公司、传海鳗业、绿野葛业、达宏鹅业、大别山天然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蚕桑、葛芋、种草、养鹅、鳗鱼、板栗、食用菌等产业化链条,同时扶持了大面积的各类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