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集镇:
历史 该镇历史悠久。元代末年抗元名将余普清、余思铭父子携后裔兵败定居于此,命名余家集,明成祖十一年(1475年)镇区始建,迄今515年。在清朝时期,曾命名为雷集镇,但由于种种原因,更名为余集镇,使用至今。 大革命时期,商光农民暴动,余集成为红25军的摇篮。行政区划 2006年,辖2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余集街居委会、东门街居委会、李湾村、石板村、文冲村、张冲村、朱畈村、皮冲村、何冲村、迎水村、刘湾村、黄洼村、仪学村、杨棚村、曹集村、湾塘村、前湾村、雷冲村、西湾村、杨湾村、花湾村、连塘村、红阳村、龙河村、响塘村、文桥村。人口及面积 全镇人口6万多人。辖26个村(镇),337个村民组,总面积8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44亩。1949年,余集称为独山区,1962年改为余集公社,1983年由社改乡,1994年11月撤乡建镇至今。经济发展 该镇丘陵、山地交错分布,水库,池塘荡漾其间,森林、草坡绿意盎然,桑田台地逶迤连绵。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主产水稻、小麦、红薯、茶叶、桑蚕、板栗、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等。有小型水库14座,塘堰1185处。有效灌溉面积13500亩。该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双路子实现多层次增值。目前,5000亩茶叶基地、5000亩桑蚕基地,5000亩板栗基地已见成效;1998年,粮食总产量1050万公斤,生猪出栏1.3万头,家禽存栏11.8万只,蚕茧13万公斤。
该镇交通发达,地处安徽通往湖北武汉的咽喉。商贸兴隆,历史上有“小汉口”之誉,所产白布粉、鱼秧被评为“三大桩”,名扬广州、汉口。“德字粉远销东南亚。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逐年增强,板栗、茶叶、桑蚕、竹木、大理石、花岗石材、鱼秧、猪鬃制品等产品享誉中南各省。其中猪鬃制品远销欧美。2000年全镇企业收入1.8亿元,完成利税1200万元。镇区商贸繁荣,资源充足,市场日均流动人口1.8万人次,年交额突破1亿元,集镇人均纯收入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