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城镇:
基本概况简介 古镇丹城,地处两省三县的交界处,即:安徽、河南两省所辖涡阳、濉溪、永城在县,素有“一步跨两省,鸡鸣听三县”之美誉。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大将军曾在这里创建了苏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又成了革命老区。几千年来的沧桑变化,一次次文化变革的洗礼,古镇丹城风采依旧。
五羊城行政区划 现在的丹城镇,下辖16个村(居)委会,111个自然庄,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124604亩,总人口为59497人,14768户,南距县城涡阳30公里,北距永城市22公里,东接石弓镇,西邻新兴镇,是涡北农业大镇之一。区域特色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有山一座,河流两条,山曰“齐山”,海拔41.3米,河叫“包河”、“白洋河”,东西、南北流向,纵横全镇。这里交通快捷,四通八在达,南接涡阳,北距永城市、濉溪县,又可谓是边区重镇之一。历史文化丹城起源 从近年来文物发掘和各种文献记载、民间传说来看,丹城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和文化积淀。据《宿州志》记载:周太子晋尝炼丹于此,故名“丹城”。亦云:道教鼻祖老子,曾炼丹于此,丹炼成,骑牛出函谷关,头绕紫气,升空而去,后来此地便以“丹城”为名,在许多碑刻为“丹成”。古时,丹城“龟腚”处有一洞,传说老子炼丹遗址,后人有诗为证“老子炼仙丹,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1992年夏天, 这里曾出土“玄帝行宫”碑头一块,碑的正反两面二龙戏珠,形象生动,气势宏伟,可见传说是有一定根据的。丹城在西汉初曾建县制,名为“舞阳县”,因为汉高祖刘邦之大将樊哙的封地就在这里,并非是现在河南省的舞阳县。现在丹城集东一公里处尚存樊哙点将台遗址,俗称“将崮堆”。老街上有樊哙侯府遗址,后被称作“四果寺”。沿老街发掘古井72眼,井多为陶砖圈砌,大量红陶、黑陶碎片,以及少量彩陶碎片和小型石器、玉铲和黑陶奔马,另有圣纸碑、古剑、铜钱、石碑、石狮子、石羊、玉器等物品,且街上寺庙特别多,如关帝庙(又名关产阁)、土地庙、牛王庙、华佗庙、奶奶庙、火神庙、速报神庙、城隍庙、罡煞楼、大寺、全神庙等等。从寺庙的规模和建制来看,丹城在那时绝非一般的集镇。据《安徽通志》上说:“有唐褚遂良所撰六棱碑,今残石尚存”。《宿州志》云:“唐褚遂良所撰之碑在宿州西丹城县古庙中,石作六棱,面面有这字。据考证,在“关阁”后面,“四果寺”门前有一块八棱碑,面面有字。碑上记载着唐贞观年间兴修关阁的情况。碑上文字丰艳流畅,变化多姿,确系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吏部尚书褚遂良所书。该碑不知何故何时断成三截,民国初年涡阳县县长黄佩兰命人将下半截拉去,而上半截残石已在丹城发现。后被县文化局收存。褚遂良一生撰写石碑颇多,诸如《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脾》等。褚氏书法名震寰宇,对后世影响很大,八棱碑在丹城出现,想必一定有很不一般的缘故,足可见丹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1941年2月,经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批准,成立“丹城区人民政府”,辖丹城、重兴、马店、齐山、石弓、五个乡政府,1950年8月撤消区制,设丹城人民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丹城乡成立,1995年4月设镇至今。孔子问礼碑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这一传说近日在老子故里涡阳县找到了实物证据。记者昨天从涡阳当地政府部门获悉,上海学者王振川在该县境内考察时,发现一块“孔子问礼”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