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镇:
概况 一、历史沿革 历史上,虎头原属内地。远古时就有赫哲族先民于沿江及山林中捕鱼、狩猎、采集山产品,过着不定居生活。至清初称尼满河,后叫呢吗口。咸丰九年(1859年)称卡伦屯。咸丰十年(1860年)中俄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签订后,江东伊曼随约割给俄国,才成为边境。宣统元年(1909)设治时为呢吗厅址。宣统二年(1910)呢吗口原称谓不妥,改称虎林,派厅抚民同知到任,为虎林厅址。始在厅址划城基,拉街道。山东、河北、安东的汉族人不断来闯关东进行定居,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人为主居住的地方。1912年改民国元年仍为厅址。1913年改厅为县,称县城。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虎头,成立伪满县政权,并将此地视为“国境第一线”。1936年9月林虎线铁路通至县城。1938年7月1日县公署迁往安乐镇,虎林县城改称虎头,为村建制。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虎头。同年9月底,在苏军的主持下建立了治安维持会。当年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合江军区虎林独立团第六连来此驻防,成立了临江区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