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德镇:
起源 裴德镇,因濒裴德河得名。清末,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设立乡制,称裴德乡。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裴德地区,1938年从日本国移民建立了日本开拓团,禁止中国人迁入垦荒。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9月设置裴德区,1950年9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裴德、兴凯、民政。1957年8月,将民政、爱林乡并人富源乡;兴利乡并人裴德乡。1958年8月,成立裴德人民公社。同年12月,将原裴德乡并入农大试验农场;兴凯、兴利乡并入八五一一农场;富源、民政乡并人八五五农场,皆划归虎林县管辖。1962年“场社分开”,成立裴德区,1963年1月划回密山县,恢复裴德公社。1984年4月,将裴德公社改设裴德镇。经济 裴德镇下辖9个行政村,总面积1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5,971亩,人口32,175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2.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全口径工业总收入16,077万元,农业总收入6,570万元。境内有享誉全国的完达山制药集团,全国闻名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也曾位于本镇(是中国唯一一个设在镇上的大学),秀山碧水的青年水库,东北地区最大的书法艺术基地——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就坐落于辖区内,镇内驻有农管局及管局高中,省九一四电台,三道岭林场,二龙山林场,铁西林场,铁西森林度假村也在本辖区内,一个水田良种场,方虎公路、哈东铁路横贯其间,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快捷。
裴德镇属于丘陵漫岗平原区,地处三江平原第二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气候属温和温润的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野生动、植物生长,盛产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和白瓜、烤烟、甜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工农业齐发展的乡镇。资源丰富矿产资源 裴德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可开采大量的基建大块石、中块石、碎石、河沙等,新村地区出产的无烟煤、煤炭深受周边地区居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