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长青自然保护区:
地理构造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张) 长青保护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海西——印支褶皱的中部,由一系列东西向褶皱与平行展布的断裂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的复式褶皱带,后被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侵位、吞蚀、破坏,现存的构造格局多呈一些残缺不全、规模不等的褶皱、断裂构造。主要岩石有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多种,使地质上称为“华阳岩基”的主体部分。保护区北高南低,呈斜面山岳地况。由于地球构造运动,流水侵蚀,以及冰川、冰缘风等外营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地质复杂,地形多变,岭梁纵横,山高谷深,区内最高海拔兴隆岭梁(活人坪)3071米,最低茅坪保护站800米,相对高差达2271米,山系由北向南依次为亚高山—中山—低山。主要河流 长青保护区河流水系位置地处长江流域。区内主要河流是酉水河、湑水河,属汉江水系一级支流的上源支流。酉水河发源于保护区北界兴隆岭混人坪南坡酉水谷,由北向南汇入汉江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图(16张),区内流程47.5公里,流域面积280.55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31亿立方米。湑水河在区内流域面积约18.51平方公里。区内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的水资源总量为14.64亿立方米,水的化学性质属重碳酸盐型钙组Ⅰ、Ⅱ、Ⅲ型,PH值6.45—7.9,为软水、中性、淡水。水质清纯,可直接饮用。气候条件 长青保护区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过渡地区。保护区的北边有秦岭主峰太白山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寒流的入侵;南边暖湿气流沿汉江河谷直达中高山地带,形成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具有雨热同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区内气候及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等特点。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变化,900m以下为亚热带气候;900—1400m为暖温带气候;1400—2300m为温带气候;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00m以上为寒温带气候。区内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较为明显。沿山逆上,“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依据海拔高度从800—3071米的逐步增高,气温聚降,降水量猛增,年平均气温在14.6—1.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813.9—1044mm之间变化。因受基石、降水、温度、生物、地形等因子主要影响,长青保护区土壤类型以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为主。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功能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和林业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及《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并依据林业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于1987——1988年联合组织开展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综合调查成果资料,1983年以来该区大熊猫观测巡护和科研成果情况以及国务院国函[1995]129号文,将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分布集中,活动频繁以及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000公顷范围以自然地形分界区划为核心区,其具体范围包括西河口、核桃坝、左机河、陈学沟等以
上区域,其余18906公顷范围区划为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