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镇:
镇情概况 孙吴镇地处孙吴县城郊,北、东、南三面围城,东邻腰屯、群山两乡,南靠辰清镇与奋斗乡,西连西兴乡,北接卧牛河乡。交通便利,四通八达。2006年,全镇行政面积403.6平方公里,有汉、满、蒙古、回等民族。总户数2086户,总人口7299人,人口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辖区内有林业苗圃、亚麻厂、纺纱厂、大河口林厂、前进林厂等企事业单位。
近年来,该镇以“巩固农业,强化牧业,拓展民营经济,推进劳务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主线,依托资源技术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充经济总量,提高运行质量,打造镇域经济主导产业,取得了镇域三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被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2006年镇党委被评为市级“五个好”党委,各项业绩综合评定为全县第三名。所属各单位多次受到省、市、县相关部门的表彰,各村委会全部被授予县级文明单位以上称号。自然地理气候 孙吴镇位于小兴安岭北麓,属第五积温带,无霜期90—110天,年有效活动积温1900—2100℃,地处北纬48℃—49℃之间,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雨量在450—550mm之间,年平均日照数在2450—2650小时。地形土壤 土壤肥沃,水肥草茂,坡缓林密,河流纵横,黑土层在10cm以上。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逊别拉河、鸡爪河横穿境内。地貌特征为浅丘陵地带。自然资源 辖区内林地面积27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9%。树木品种主要有:桦树、柞树、杨树、落叶松等。林内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中草药有枸杞子、元术、五味子、地龙等100余个品种,是中草药原材料采集的理想场所;林内野生动物品种数量较八十年代有所下降,现有野猪、狍子、獾、野鸡等品种数量有较大的回升。地名由来 孙吴镇,始为“孙吴保”,以孙、吴两家地营子得名。历史沿革 原属龙镇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2月,龙镇县于此设孙吴保。1935年2月,修筑北黑铁路设孙吴站。1937年12月设置孙吴县,为伪县公署驻地。1939年日本关东军将孙吴以北划为“特别军事区”。1941年1月设立孙吴街。日伪军于街内设有兵工厂、发电厂、陆军医院、气象台和兵营等,曾达数万人之多,大部分是日伪军队和修筑军事工程的劳工。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镇内成立10个班,1947年改为3个街。1948年5月,划为第一区。1953年4月,设置孙吴镇。1958年9月,全县成立一个人民公社,改为作业区。1959年4月,孙吴县人民公社改为县联社,将原作业区改称孙吴镇人民公社。1964年7月,将清溪、兴化、兴南、卧牛河等20个生产队划出,成立兴北公社。1965年4月,将勇进生产大队一队划归腰屯公社。1968年和1975年,将勇进生产大队二、三、四、五队和菜队先后划归兴北公社。1980年2月,恢复孙吴镇名称。经济发展概况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县内重要产粮区之一,又是城镇居民蔬菜供应基地。2006年,全镇播种面积59565亩,其中:优质大豆播种面积为4.11万亩,全镇居民总收入3976万元,人均纯收入2788元;目前年全镇共有企业248个,总产值5200万元,利税280万元;全镇可利用草原3390.41公顷,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797万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0.01%,占全镇农村总收入的20%;全镇可利用林地面积24268.58公顷,水域面积309.57公顷。基础设施完备,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