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镇:
历史沿革 兰西镇,原名“双庙子”。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年),始有移民迁入,建立了屯落。1867年(清同治六年),道士毛机云于此地修筑关岳庙,后又附修一娘娘庙,遂称此地为“双庙子”。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镇边军马队一营驻守双庙子,呼兰厘捐局于此设厘捐分卡。1905年11月(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确定双庙子街为兰西县治所,创修衙署,1907年7月(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新建衙署落成。中华民国以后,1922年修筑县城城墙,周长8000米,高2.1米,厚1米,东、西、南、北各设1城门,城内修建东西、南北两条大街。1929年兰西县分设6个区,县城为第一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将县城划为兰西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县城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改设兰西镇。1958年8月,改称红星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兰西镇公社。1962年将镇郊农村划出,成立城郊公社。1980年恢复兰西镇名称。经济发展 兰西镇是新形势下蕴育的新型乡镇,经济发展潜力较大。2001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4757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384万元,农林畜渔收入25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71元,全口径实现税金221万元,财政收入311万元。目前,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已逐渐成为兰西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乡镇。
兰西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依山傍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全镇现有旅游景点3处,具有浓厚佛教文化色彩的东林寺、源远流长的王子坟遗址、风光秀美的大河岛生态公园均日益成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处所。预计2002年全镇旅游业总产值将达到47万元,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