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口镇:
概况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解放前属辛亭里,解放后称花果公社、海口公社。该镇水陆交通便利,黄(石)富(池)公路、黄(颡口)太(子)公路、阳(新)黄(颡口)公路、金(金海)三(三洲)公路形成了一纵三横的公路网;在22.5km的江岸边,有多处深水码头,可停泊各种船舶,使该镇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好的交通优势。近年来,有年产500万吨的华新六号窑、武钢球团厂落户西黄工业园。自然条件 黄颡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4小时,日照率为43.5%。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41.1℃,最低气温-14.9℃。无霜期在252~257天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374毫米,其中,春夏两季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75%。历史沿革 明代始称黄颡口镇。清代曾设巡检司。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抗战时期,工农红军、新四军常在此地渡江,誉称“红色渡口”。解放前属辛亭里,1978年为海口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设镇,隶属海口区。自然经济 黄颡口镇依山傍水,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红薯、玉米、油菜、苎麻。黄颡口镇是黄颡鱼阳新东部商贸中心,现有粮油、肉食、蔬菜、服装、五金交电、鱼类、餐饮、服务等交易市场。全农为主、副、渔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为全县粮棉油和水果主要产地之一。有优质的砂和源,现已探明煤炭储量近400万吨,石灰石资源总量在100亿吨以上,其中优质溶剂石灰石的总量也在亿吨以上,发展水泥[/u材等;林果业是该镇的传统产业,年产雅山常桔400万斤,凤凰红枣220万斤,海口枇杷依托大专院校和农科研究所接,先枇杷0#—7#系列,已经形成枇杷4万株种植规模,还有李子、杏子、桃等水果;水产养殖也是该镇的优势产业,境内海口湖湖系是场,以金星月湖为中心的万亩水产基地,由传统水产品养殖向立体水产品养殖转变,鱼鸭、鱼蟹混养、鱼莲种养,总面积突破5000亩金星月牌大闸蟹个大肉嫩味美,属黄石市名牌螃蟹之一。镇区建设 自一九九八年大洪水以来,经过大规模的移民建镇和江堤建设,黄颡口镇初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的辐镇政府大楼射18个自然村的万人集镇。到目前为止,新老镇区的路面全部实现硬化,多功能、复合型集贸市场,方便商贸和货物流通,经济一天天繁荣,日子一天天红火。日臻完善的集镇功能,较为齐全的基础设施,使黄颡口镇迅速成为长江之滨迅速崛起的一座新兴小镇。历史故事 黄颡口—韦源口之战
1938年12月6~7月,日军连续攻陷马鞍山、梅子山一线,向黄颡口进犯。8日,日机轰炸黄颡口、复兴庵、菖湖、盛家祠、柯家湾等沿江阵地,投弹千枚。日舰炮射2000发。守军八十师与一九三师各阵地通话电线全被炸毁。9日晨,敌机10余架,敌舰七八艘,掩护日军台北第一支队八九百人,向华祖庙、复兴庵、侯家矶、下庄屋等阵地大举进攻。国民政府浴血奋战,终因敌强我弱,各阵地相继失守。10日,一九三师李宗鉴部和八十二师罗启疆部四八八团,英勇反攻。翌日凌晨1时30分,收复多处阵地,毙日军200余人,生俘数人,残敌向华祖庙溃退。李、罗部亦伤亡700余人。3时40分,日军兵舰八九艘增援,猖狂反扑。国民政府军伤亡250人,阵地重陷日军手。12日,日军波田支队出动兵舰和五六百名步兵,向河口进犯。守军杨正源团一营与敌血战,牺牲殆尽。随后增兵1个营杀退日军。下午3时,日军四五百人,再犯河口,守军伤亡惨重,河口失守。13日上午8时,日军舰20艘、飞机10余架、汽艇载700余人进犯韦源口。守军八十二师张国勋团三连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下午3时,韦源口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