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溪铺镇:
镇情概况 杨溪铺镇杨溪铺镇位于郧县县城东、北两部,面临汉江、背靠群山,209国道、郧丹公路、桂南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素有郧县“东大门”之称。该镇现辖23个村,113个村民组,8400余户,总人口3.5万多。辖区版图面积2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390亩(水田面积11490亩),林特多种经营面积达2.2万亩,其中茶叶、柑桔、板栗、梅子、柰李以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而远近闻名,“桂龙云剑”茶连续5年在国内外茶叶评审活动中获得金奖。骨干工作企业涉及精密铸造、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化工建材、矿产开发等。风景名胜有鲍家寨、黑龙泉。近年来,该镇干群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三个文明”建设跃上了新台阶。2004年,杨溪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05亿元,民营经济总收入达1.4亿元,财政收入达189.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3元。自然地理地形 杨溪铺“背靠青山摇钱树,面迎汉江聚宝盆”三山、两水、五分田,多为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北山、南河、北南倾斜。气候 气候温润、降雨充沛,风和日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依伏山、黑垭、云彩山、雷峰垭四山相连为线。山前的烽火、鲍沟、杨卜家五个管理区年平气温15.9℃,最高的7月(农业历6月),为27.8℃,最低月为1月(农历腊月正月交接间),为3.1℃,为3.1℃,年温差24.7℃,年均降雨量为820.5毫米,无霜期为244天,蒸发量为1521.5毫米。和城关大同小异,山后的谭家、圩坪、桂花、烽火的黄龙垭年平气温为13.7℃最高的7月(历6月)为25.9℃,最低月为1月(农历腊月正月交接间),均为2.7℃,年均温差23.6℃,年均了降雨量为826.1毫米,无霜期为226天,蒸发量为1518.3毫米。矿产资源 境内铁矿、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天然建筑石料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历史沿革 杨溪铺镇,故名思意:所谓杨是姓氏,溪是小河。但追桶求源,地名随着山脉、地形、地貌走向随着人迁移,或者随当地人家姓氏而命名。战国时,麇国被楚灭后,其余残余部落沿,汉江东下到这里安家定居。(史书记载,麇国都设于现在五峰乡),晋太康五年,也就是公元的284年间,当时这里荒无人烟。约在南北朝时(公元423年间)有人来到这里安家定居。当时姓余一家先到此地。汉江滩 边大片河湾沃地被他看中,为他所有。而后孟子后裔从山东邹县流落此地,接着赵家宗祖(锅八赵)后续到此。只因余家先到此地定居,大片的汉江滩地为他占有,孟子后裔来此第二,只好占坪、占坡。赵家后来,河湾、湖泊、沃地、山坡、坪川、良田,已归他有,没有立足之地,为此他 想到“人离不开水,水取之与河、金、木水、禾、土,水是万物生存之本”。他占汉江为王,河归赵家。在杨溪铺自古迁民以来传说至今为:“余家的湖、孟家的坡、赵家的河。”唐贞观17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三子李泰以罪降爵为东莱郡王(后改为顺阳王),徙居郧乡时,常到这里山上听牧歌,河边观舟楫,晚书为证。中宗李哲,仅坐了一个月的皇帝,后被母后武则天贬为庐陵王,赶出就都,流放房州(今日神农架、房县),后到均州(今日丹江口)。那时,他为了解忧散心,也时常带兵卒、家将、护卫,来这里射雁捕兔,戏水钓鱼。旧时,离城东门以外,依校场坝边为界,历来属杨溪铺所辖。杨溪铺是小集镇的大名,它其中包括“三店”“一康”“一坡”和江南的郧洲滩。(过去,汉江河水是靠江南崖边流,现代的汉江和郧洲滩相隔仅是一条小河。因此古人很早就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之说)。三店为上店 、中店、下店。一康名为前康,前康紧靠汉江岸边。一坡离铺西1里路北,住着赵户人家,由此得名赵家坡至今。江南郧洲滩上那时居住有二十户人家,人近百口,在这片肥沃的滩洲上男耕女织,生儿育女。清末民初行政名为郧洲保。
杨溪在民国期间,原名为杨武乡、武是城西 武阳、杨是杨溪,因此命名为杨武乡。乡公所设于郧县城的东菜园,东从杨溪小河汇入汉江的出水口,向北一直通往鲍沟与白桑 交界的雷峰垭山山为界同,所辖的正北面是与大柳、南化交界地的圩坪、桂花谭家。西部依大堰河的出水口,小河西一东为界,全属杨武乡辖区,在地理位置中杨武乡对古老的郧县城形成了东、西、北三面大包围。解放后,建立区公所,把解放前原辖的东、西菜园划为城关。小河西以东的大堰三村(前些年称三红:红桥、红领巾、东方红)和武阳村划开与青曲建立了大堰区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