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
中华基本文化常识范围 河南地图中原 最主要是指河南省,简称“豫”,省会是郑州。河南是中华文明,华夏历史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中土”之称。河南是华夏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除了中国南北朝外,皆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蒙古统治者和满族统治者皆以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而不是只统治蒙古旧地或满族(女真族)旧地,分别建立了统一中国的元朝和清朝。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阳城-郑州登封、夏邑阳翟-许昌禹州、斟鄩-洛阳偃师)、商(西亳、南亳、殷都、朝歌)、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个,分别为夏商郐管郑韩六国故都郑州、殷商故都安阳、十三朝帝都中京洛阳和七朝古都东京开封。中原大地处于北方,辽阔广袤,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通过各种渠道,在这里汇聚,因此,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在这里融合。从历史的发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魏晋北朝时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奚,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时期的蒙、满等族都在北方这块土地上有过形成、发展、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五胡”、契丹(辽)在这里有过割据称王的历史,因此,中原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互吸优长,共同发展的结果,中原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不过位居中原的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路诸侯群雄逐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中华文化常识 夏朝和商朝形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5000年辉煌历史孕育出多样的民族文化 主要包括:中原文化 燕赵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河套文化 吴越文化 齐鲁文化 晋文化 关中文化等等 在众多璀璨的民族文化中 中原河南文化无疑是最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主要包括了史前文化 神龙文化 政治文化 圣贤文化 思想文化 名流文化 英雄文化 农耕文化 商业文化 科技文化 中医文化 汉字文化 诗文文化 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武术文化 姓氏文化 饮食文化等18方面 史学界普遍认为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的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 原创性 包容性 开放性 基础性等五大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和文化之本 文明之根 而中华各文化相互融合造就了以河南中原文化为正统的多民族多文化相容的璀璨中华文明文化归属地常识 目前国内以及世界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归属地大致划分如下
一 古中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