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垭镇:
简介 店垭镇是襄樊市的边远贸易重镇,距保康县城107公里,东接南漳县通城河,南连远安县望家乡,西邻夷陵区樟村坪,全镇版土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95风景亩,其中水田7525亩,境内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是一个现代农业名镇,保(康)宜(昌)公路过境。乡镇企业以煤炭、商贸、饮食服务为主。土特产有茶叶、香菌、木耳。农业以玉米、小麦、油菜、烟叶种植为主。有天星垭纪念地。行政区划 辖老街、望粮山、白蜡、榔榆沟、铁厂垭、黄坪、公溪沟、天星、栾家坡、观淌、大林、垭子口、观坪、新街、格兰坪、天宝寨、花栎树林、神龙、杨树垭、锅厂、徐家堰21个村委会。地理条件 店垭属半山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坡度延缓,近似丘陵,平均海拔735米(最高点龙家山1127米,最低点穿山洞340米),平均气温13.2℃。境内主要河流有白龙洞河长9公里,纸厂河长6公里。有耕地面积25710 亩,其中水田7426亩,旱田 18284亩。有全县最大水库——杨树大畈店垭镇水库,畜水20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00多亩。主要矿产资源是煤矿(全县最大的煤矿——公溪沟煤矿,储量100万吨,年产量2万吨)。现已探明的镁矿、硫铁矿和白莹石,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村镇建设 2003年,店垭镇望粮山村被纳入全县第一批整村扶贫推进对象,2004年实施,2005年验收。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416户,1474人。村支两委干部带领全村人民
店垭镇 人民经过2年多时间的建设,共完成安全饮水工程建水窖234口;硬化村组公路7公里;维修灌渠1公里;改造危房10户;移民搬迁31户;新建茶园250亩、改造老茶园850亩;发展烟叶面积350亩,引资兴建万头规模养猪厂,辐射带动部分养殖大户;新装程控电话132部;对68家贫困户帮扶仔猪;改造老卫生室达标;培训科技明白人等建设项目共12个。共投资530.02万元,其中部门扶持物资及资金167.3万元。该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培植了主导产业,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450万元,人平纯收入3165元。特色产业 全镇森林面积148350亩,森林覆盖率达75%。万亩封山遮山蔽日,处于原始状态。完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堪称绿色宝库。木耳、香菌、天麻等土特产俏销省内外。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应各种植物生长,历史上店垭蚕丝、大米、茶叶有“垭丝”、“贡米”、“贡茶”之说,更有“茶乡”美名传扬。全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特森林资源色产业显现规模。全镇茶园面积达8000亩,是保康县“绿生”茶主产区,年产茶叶50万公斤。茶叶经过深加工,开发出“松针”、“银剑”、“菊花”、“玉笋”、“毛尖”、“炒青”等名优产品,两次获国际金奖。店垭茶香高味醇,顺应绿色有机消费时尚,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01至2002年连续两年出口欧盟。为重显“垭丝”风采,全镇发展桑园6500亩,可年产鲜蚕50万公斤。桑蚕正成为店垭农村经济又一支柱产业。经济建设 具有“云贵型”品质的店垭烟叶,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是全镇经济支柱产业后起之秀。观淌烟叶走廊列为国家17个优质国际烟叶基地之一,是省定科技兴烟示范园区,在此辐射和带动效应的作用下,全镇烟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烟叶面积发展到5000亩,产量达50万公斤,成为自然资源高山农民致富的“朝阳产业”。店垭畜牧业在品种改良中进一步发展。镇内新建占地6亩的牲畜交易大市场,建有全县最大的优质三元仔猪繁育基地。全镇年繁育仔猪过10万头,出栏肥猪1.5万头,远销三省十多个县市,成为远近闻名的牲猪产销大镇。店垭过去因开店经商而得名,今因茶乡而美丽。改革开放给镇域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省道保宜公路横贯全境,以此为主干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开通的移动电话、广播电视覆盖镇内各个村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800人的“摩托化”营销队伍,源源不断将农副产品聚散到镇内镇外,边贸集镇一派繁荣景象。茶乡 绿色店垭,有机茶乡,边贸重镇,是镶嵌在大三峡至神农架旅游热线上的明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将发挥出巨大优势,独特的资源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有机茶乡将有更加鲜明的经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