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山西会馆:
张掖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风景(一)(19张) 位于张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 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山西会馆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并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张掖市文化馆驻地。多伦山西会馆简介 山西会馆是由多伦经商作贾的山西人合资建成的。意在供奉一方神灵,求其“祥兆”。另供同乡人来往交流和为刚来的乡友提供落脚处。建筑概况 位于内蒙古多伦县境内的山西会馆风景(二)(16张)“山西会馆”是乾隆十年(1745年)由实力雄厚的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的,在当时可谓规模宏大。会馆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四进院落组成,有牌坊山西会馆5座、大山门、下宿、大戏楼、钟鼓楼各一座及二山门、配殿、东西长廊、东西厢房、耳房、正大殿等。大牌楼高达数丈,东西两侧各有小牌楼一座,雕梁画柱,颇为壮观。大山门俗称“过马殿”,两侧立有泥塑彩绘战马,侧立马僮。西侧高大的拱形门上书有“晋者胜地”四个字。出山门是大戏楼,坐南朝北,高约3丈多。戏台由两根大红明柱支撑,台前横梁挂一匾上书“水镜台”三字。后堂悬挂一匾上书“紫金东来”,戏楼北面二山门上方挂一匾书有“千秋俎豆”。门前两根大旗杆下雄居一对大石狮子,形态十分逼真。沿过殿出厅就是正大殿,正大殿是祭奉关公的主殿,两侧厢房墙壁上绘有三国人物故事画。殿内三座泥塑像,中间端坐关羽,左右关平、周仓,气势威猛。关公像前有香案,聚宝箱,里面撒满零钱,是拜谒祈福的人们对关老先生的敬意吧!具体介绍 会馆临街座北朝南,一大座庙宇式过厅正门,门的正南数十丈外有一高大牌楼,东西两侧街上各有一些稍小的小脾楼,牌楼雕梁画栋,颇为壮观。朱红大门上几排茶碗口大小的铁钉漆成黑色,一对浑铁大门环下倒扣着大锣似的铜饰,大门两侧廊檐下由五尺高的木栅栏围住两块丈高石碑,上面刻满方寸楷书文字阐明建馆宗旨,时间和出资人。过厅门楼内两侧各有一泥塑彩绘战马,大似真马,马侧各有一马幢侍立,塑马栩栩如生,牵之欲出。门厅两旁各有两间厢房,两厢房之西有一高大便门,拱形门楣上四个阳文大字“晋境胜地”。穿过门洞,一四合独院,院虽不大但很严整,这也许是为刚从山西上来的老乡提供的住宿地方。站在这个小院的门前,其实已置身于山西会馆占地约一半的戏场里了。一座朝南坐北的大戏楼高约三丈,底座全由长方条石砌成。呈“凸”字型,高约八尺,突出部分是台口,台上很粗很大的明柱支撑着戏楼的前半部,楼顶四角鸟啄似的飞檐斜刺天穹。其中一角悬挂一镜,面向西北,可以映出数里外的善因寺。楼脊一铜物(大概是避雷装置)经极光照射熠熠发光,戏楼气势雄伟,结构精巧。
戏场南是前殿,殿前对称竖立着两根笔直的独木大旗杆。它的顶端有一个大铜帽,底部由两片内园外方的六尺高的大石条构成。大石底座将旗杆紧紧夹住外有两道沉重的大铁圈死死箍牢。任凭狂风呼啸,毫不动摇。旗杆内侧雄踞着一对大石狮,其一口中石球可滚动,但可动不可取。整个会馆几乎大大小小几十处建筑无不绘有精美的彩色图案。图案均以三国人物故事为主,兼有花卉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