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关镇:
乡镇概况 调关镇调关镇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7.55公里,版土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占66%,陆地面积中70%属冲积平原,30%为丘陵,地形由西向东北倾斜。全镇总面积中,2007年耕地面积为42178亩,其中水田34516亩,旱地7662亩。全镇辖22个行政村、2个社区,210个村民小组,10829户,46016人。历史溯源 调关原名调弦。据传,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楚国人),因奉晋主之命,来楚修聘,思念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从楚都顺江东下,至长江南岸江口(今调弦口)因狂风暴雨停舟于此,焚香抚琴,遇知音,故名调弦。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杜预为平吴定江南,动用民力而开凿调弦河,出入长江,以避洞庭之险,故此地又称调弦口,此乃荆江古九穴十三口之一,距今1720年。清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重开调弦穴,设巡桥司,建海关,立水路关卡纳税,故又称调关至今。
调关矶头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1998年党中央指挥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战胜洪魔的地方,为弘扬“九八”抗洪精神,纪念共和国两代总理(朱钅容基、温家宝)1998年亲临调关矶头指挥军民胜利抗洪,'98抗洪纪念碑在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调关矶头矗立。在此地建设98抗洪纪念碑,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弘扬抗洪精神,巩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情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工程于2006年国庆前夕竣工,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是激励民众抗洪的精神支柱,也是游客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为调关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锦上添花。行政区划 全镇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金台、琴台、石戈垸、高家岭、伯牙口、斑竹岭、革家铺、指路碑、桂家铺、连新垸、黄陵山、金台、披甲湖、刺王庙、沙湾、观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华港。镇政府驻调关。气候特征 调关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每天日照5.1小时,平均气温为16.5度,年均降雨日131.5天,降雨量一般在1100毫米左右,平均降雪日8.1天,无霜期长达260多天,寒暑适度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地理环境 调关东南有中湖、三菱湖、宋湖,境内有窑津湖、牛角湖、湘尤湖等湖泊,水域辽阔,资源丰富。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进可攻,退可守,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川老鼠”扬森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徐源泉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略军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保安八旅等均在此布防,设重兵把守。城镇建设教育事业 调关镇坚持经济发展,教育先调关镇行的原则。调关镇加大对教育投入,累计投入110万元,用于扩建维修校舍2800平方米,改厕3000平方米,新建围墙1387延长米。全镇现有1所中学、8所小学,均达到区级花园式学校标准的要求。在校生近4000人。拥有市、区级骨干教师38名。被誉为农村的“108中学”的58中学多年连续被市、区评为中考优胜单位。2005年镇政府投资了600万元,将原中心小学和58中学合并,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对现中心校、腰十小学等村小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硬件配备,为本镇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民政优扶 高度重视民政优扶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工作,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2004年,将原三道和调关两个敬老院合并,投资100万元对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将所有的床、被、褥进行了更换;2005年,又投资2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装修,使敬老院达到了省级一流敬老院的标准。发放各种救灾、扶贫、救济款17.5万元。基础设施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电话普及率达80%。进行农村电网改造,降低农用电价,实现农村与城市同网同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每年都定期开展趣味农民运动会、乡村文化节、农民文艺表演赛、农民篮球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深受农民欢迎。同时,利用这些活动农民聚集的机会,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政策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