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坪乡:
行政区划 下辖办事处3个,村委会57个(花果坪、小西湖、新溪、花掌坡、麂子水、小坪、黄鹤、周塘、陶家荒、长槽、村坊、校场坝、石马、西山、蔡家、周塘、大槽、三岔、黄木、岔口、茨竹沟、后塘、大洪寨、天鹅、龙潭坝、田家坝、黑溪坝、金盆、稻子坦、杨家槽、沈家荒、易家荒、张家槽、唐坪、汤家槽、李家荒、崔家河、三岔溪、铜锣坪、徐家坦、大石板、漆燎、刀背垭、新场、三岔槽、火田槽、白果坦、窑场、五抱树、隔马坦、香草岭、落水坪、马背龙、石板溪、李家坪、太平龙、田家坪),村民小组540个,人口57000余人。乡政府驻花果坪镇,距县城51公里。境内山峦重叠起伏 呈立体性状态,山丘、平坝、盆地、槽坦交错。地势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是一个典型的高山乡,境内海拔213—1642米,平均海拔1200米;辖区内最低点在南部石马周塘村的野三口,海拔213米。全乡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土地疏松肥沃,气候东寒夏凉,四季分明,冬季雨量较少,春有梅雨期,夏季伏旱较长,年总降雨量为1400—15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日交差在6.4℃左右,年平均气候12℃,年无霜期200—240天,在我县属中部温和区。境内交通便利 “天二”公路纵贯刀背垭、大石板、花果坪、村坊等12个村,通村油路花—唐、花—石公路连贯全乡32个村,通公路总里程314公里。目前全乡57个村村村通公路,540个村民小组有438个组通了简易公路,占总数的80%。资源丰富 境内煤炭、大理石、石灰石、陶土、动植物、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是县内旱粮和优质白肋烟主产区之一,主要产品有玉米、马铃薯、白肋烟、药材、魔芋、木材等。工业门类有建筑、加工、酿酒等。有初中3所,幼儿园1个,中心小学1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共5000余人。文化、广播、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发展迅速。历史沿革 宣统三年(1911年),县设4乡,以县城东南西北方位定名,即:东乡、南乡、西乡、北乡。花果坪镇即为当时南乡的场市。民国7年(1918年),县设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10个区,花坪隶属温字区和良字区。民国24年(1935年),县设花坪区,另设花果坪集镇。民国25年(1936年),改区设置,3区署驻花果坪集镇,下辖唐坪、石马、周塘、双土、官店、猪耳、花坪7个联保。民国30年(1941年),行政机构改组将联保改为乡,保留花坪区,花坪区辖花坪、唐坪、石马、周塘、双土、官店、猪耳7个乡。民国32年(1943年)花坪区辖花坪、唐坪、景阳、石马、双土、官店、猪耳、石垭、红岩9个乡。民国36年(1947年),花坪撤区仍设乡,民国38年(1949年),县设花坪区,直到是年11月5日建始解放。民风民情 花坪乡现有汉、土家、苗、回、畲等5个民族,民风淳厚,是一个文土家吊脚楼化大乡,礼仪、习俗以土家独具特色。
花坪各族人民待人处事,一向文明礼貌。旧时熟人相见,作揖打拱,现在点头握手下互致问候。朋友相见,问寒问暖,分外亲热。你来我往,更是注重礼节,青年对老年、学生对师生、晚辈对长辈、家长对老师都称“你儿”即(“您”),表示尊重。小孩开始说话,家长就教以各种礼节和称谓。孩子入学后,家长就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归还别人东西时叫“难为”(即“谢谢”,托人办事说“给你儿找麻烦!”,在别人家做客离开时”多谢你儿!”,乡内各族人民热情好客,省已待客的美德代代相传,客人进门后,称之“稀客”、请客就坐,装烟奉茶,热情备至。就是素不相识的人进门主人也是彬彬有礼,请客吃饭。主人让客人上座。敬菜劝酒,必用双手表示敬重,晚辈给长辈敬烟奉茶递物,必用双手相敬,以示尊敬。客人告别,主人热情挽留,客人执意要走,主人则送至大门外,并嘱客人“慢走,二天(‘以后’的意思)再来玩!”目送客人行远后才回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