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潭镇:
基本简介 三伏潭镇是传统的粮棉油高产示范区,特别是油料生产已经形成6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三伏潭镇2000年来,以鹅产业和蔬菜生产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成为三伏潭农业经济的新亮点、新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展开,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100万元,建设了刘家垸、毛小和栗林咀等高产农田示范区,改造中低产农田近4.5万亩,占全镇农田面积的60%,示范区内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田园化格局,成为了“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的稳定高产田。三伏潭镇工业经济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里程。八十年代中期,以湖北雅仙服装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成为了镇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到八十年代末,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镇办企业发展到14家,职工1355人,形成机械、服装、化工、建材四大门类的工业体系。进入九十年代,民营企业来势迅猛,积极参与镇域经济大合唱,一年一个新台阶。全镇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40160万元,拥有纺织服装、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21家工业企业,形成了以仙光日化、华璞服装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发展历程 据史书记载,三伏潭于清代光绪年间形成小集镇,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昔日战乱瘟疫、旱灾洪荒,百业萧条,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土地革命,随即进入生产运动,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引导人民走合作化的道路,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1975年,撤区并社,三伏潭镇(当时名公社)应运而生,至今已近30年,这张119平方公里的“白纸”已被“能工巧匠”描绘得多彩多娇,这个新兴的集镇被能人之士建设得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其文化、经济的影响力已达方圆几十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哺育了一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投身革命、舍身取义;造就了一批时代骄子和精英人才,身赴一线,大有作为。革命烈士饶南平在这里为国捐躯;中组部老干处处长毛颖从这里走进国家中央机关;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刘仁斌从这里戍马戎装,衔至将军;北京大学教授阳振坤从这里起步腾飞,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发的主要骨干;民营企业家姜泉在这里迈向
“仙光”大道,其产品走出国门。还有活跃在各界的佼佼者,不一一赘述,他们的作为,令三伏潭人民感到光荣,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