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镇:
概况 崀山境内多奇峰异石、溶洞幽谷,汪汪荡荡的扶夷江(资江上游)蜿蜒贯穿南北,风光如画,有桂林之美,有青城山之幽,有泰山之雄奇。崀山系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兼具山地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降水量1300多毫米,故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新宁”之说。形成 大约四亿年前,山还是一片汪洋。“广西造山运动”后来将它抬出水面,形成了陆地。不久,崀山和桂林、长沙一带的“湘桂海洋基地”再次陷入海底。山此后历经数十次地壳运动,时生时灭,直至两亿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才又把它从水底托起,变成了今天典型的丹霞地貌。
国内的地质学者论证报告称:“崀山丹霞地貌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类异型,各具情态。跌宕起伏动感强,一景多姿,移步换形,形色气质和谐协调。青山、绿水、红崖交相辉映,如天下第一巷之高和长,八角寨之险,亚洲第一桥跨度之宽,蜡烛峰之峭,红华赤壁之艳,将军石之俊,骆驼峰之状等在同类地貌中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瑰奇险秀的美景观赏价值。”(天下第一巷:崀山牛鼻寨的一条天然石巷,东西向长239米、宽0·33—0·8米、高120—180米,堪称世界绝景。)丹霞地貌学术创始人陈国达教授晚年到崀山考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题诗道:“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丹霞山,丹霞地貌第一个发现地,在广东仁化县)历史 新宁历史悠久,据当地出土的石器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大规模的人类活动。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夫夷侯国,所以当地人称县境内的资江为扶夷江,“扶夷”从“夫夷”而来。南宋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始置新宁县,意即“绥靖康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