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镇:
历史沿革 礼贤镇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雄才大略的燕昭王为雪国耻,复兴燕国,曾在此建“黄金台”、设“招贤馆”,以揽天下英才,重振大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即源于此,成语“礼贤下士”也得而产生,古镇由此而得名,一直延续至今。悠远的历史赋予礼贤淳朴自然的民风,丰富充足的物产,飞速发展的时代赋予了古镇快速发展的辉煌前景。伴随着首都北京现代化的进程,礼贤镇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抓住机遇,优化一产、发展二产,开拓三产,全镇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民族宗教 礼贤镇域内有两个民族,一个汉族一个是少数民族回族。 礼贤清真寺是京南一带最古老、最著名的一座清真寺,是大兴区14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清真寺大约建于公元1473年间,坐落于原礼贤西门路北,回民居住人口最多的地方。它座西朝东,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共计35间殿房。寺内重点建筑是清真寺大殿,其规模有10间殿房,前殿3间,后窑殿1间,中殿6间,全殿东西长15米南北宽12米,柱高4.5米。前殿是方砖铺地,殿内是木板铺地。房顶是双檐,殿脊高耸,有透风脊,两端各有一龙头。深灰色的琉璃瓦。脊的正中有一大花瓶,象征着和平,表示四平八稳,平平安安的意思。花瓶两边还有8朵莲花,表示云雾滚滚,如天河流水一般。整个大殿有6棵明柱,结构合理,工艺细致,建筑牢固,是京南各寺中独有的特色。
清真寺共修建了5次,其中明朝修过2次,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礼贤时,提议修过1次,清初还修过1次,1938年修过一次。1983——1989年又连续维修了该寺的所有设施,使之焕然一新,广大回民群众都说:“党的宗教政策好”。2005年决定对原清真寺进行维修,现在愿清真寺成为区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底总投资513.2万元选址新建的清真寺破土动工,采取仿阿拉伯建筑风格建造的,总占地面积31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58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名穆斯林群众开展活动,2006年10月18日举行落成典礼。、工业发展 工业的发展与企业的活力息息相关。告别2000年,礼贤镇的工业生产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带动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资机制;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积极做好产品与企业结构的调整;努力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坚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