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镇:
广东阳东县新洲镇历史背景 清代,新洲分属原阳江县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一、三、四图。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均属第二区。1953年5月为第三区。1957年2月,撤区并乡,分设新洲、北桂、三山、良垌乡。1958年5月,四乡合并设新洲乡,同年11月,与大沟、东平等乡合并为海陆人民公社,12月改称大沟人民公社。1959年10月,从大沟人民公社分出新洲人民公社。 1979年3月,分出三山人民公社,并把口洋、允泊、海朗、沙坪四个大队划入东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公社为区。1987年2月改区为镇。1988年1月至1991年6月,新洲镇属阳东区管辖,1991年7月起属阳东县管辖。农业生产 新洲镇是阳东农业大镇之一,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发展。全镇有耕地面积4.72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旱地0.92万亩,宜林山地面积21万亩。90年代中期以前,新洲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花生为主,此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订单农业”,经济作物重点以发展“双肩玉荷包”荔枝、黑美人西瓜、尖椒、花生等为主。水果种植面积从1988年1.05万亩,发展到2000年5.98万亩,人均拥有水果1.6亩,成为“阳东县水果第一镇”。2000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4.75万亩,总产1.77万吨;花生种植面积2.26万亩,总产3860吨,居全县第一;西瓜、尖椒种植面积各为0.6万亩,产量分别为6760吨和4908吨。种植业总产值1.03亿元,居全县第一;畜牧业、林业总产值分别为3039万元和562万元,均居全县第二。 全镇有中学4所,小学18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卫生院、敬老院各1所。镇内有温泉、紫罗山、丹竹坑生态保护区、大王前瀑布等旅游资源。有禾叉坳土楼、沙不丁墓和新洲革命烈士陵园等文化古迹。各村各落并与其由来 全镇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共189条自然村:属龙潭村委会的有林屋、祠堂、三家村、更口岗、南门、蒲竹湴、上潭、下潭、留安、上邓、下邓、古城、金屋里、华南、茶洋、上、龙渊、石咀、大观、白土村;属石岗村委会的有石岗、濛田、陈屋、白沙塘、高信、横怕、狗崩、凤凰、镬厂、摊掌、南雄、南山、鸡毛垌、新村、新丰、果园、高庆、石狗塘村;属平田村委会的有丰木咀、中间村、旧村、曾屋塞、新村、黄屋寨、水口村;属新洲村委会的有小龙、深水、永龙、割麻坪、桥头、东北山、新华、旧圩、上龙、下龙、高龙、鸡当坪、白屋、连塘坑、沙户岭、那笃仔村;属上六村委会的有荔枝山、高琼、岭南、瓦窑口、盐行、高山垌、石坳、松柏、黄茅咀、响水潭、丹竹坑、黎头湾、猫山、铺仔、南湾、北湾、龙面村;属下六村委会的有象岭、长坑、大环仔、老村、大石鼓、塘胡、水角、新塘、横眉、宝鸭、大陂、白石湾、大榜、大洞仔、横樟村;属中六村委会的有优村、龙山、横梁、红东、向阳、横梁仔、对面咀、里潭、新村、大环、东坑、出水龟、湾仔、白石、白沙仔、黄其龙、大屋地村;属那六村委会的有欧冲、牛角龙、大那红、学田仔、铺仔、鸡啼迳、榕树水、大垌、石碑、茅坪、小那红、东坑、屋地、鹅山、那六、村仔、那六仔、大河、八井潭、学田、村头、村尾、石屋、大新村;属北桂村委会的有北桂、北桐、河仔、陈横、新村、土岗、马上、马下、河村、新安、山田水、竹仔根、高原、黄姜、水上、水下、桐油、大江田、塘湾、分界、榄根、潮排村;属旱地村委会的有紫罗、东新、元山仔、官平、官山、新村、大埒心、青岚、上旱地、下旱地、高墩、新安、冯屋 、克潭、大王前、夏水、绿树村;属北股村委会的有上禾叉、下禾叉、新村、横岗、姚屋、旧寨、大塘、冯屋、元安、源岭、石鼓岭、禾安、江瓦咀、那简村。 部分村落简况:
林屋 清初,黄姓人家迁此。原居客家人姓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