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镇:
乡镇概况 溆浦县观音阁镇位于县城西北,东毗双井镇,南界桥江镇,西连卢峰镇、均坪镇,北接木溪乡。辖22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总人口33592人,区域面积98平方千米。历史沿革 观音阁其前身是“文昌阁”,原座落在三都河中游,由原住在此地的姚、苏两户共同出资兴建,象征两户人家永久文明昌盛,和睦相处。明朝中期潭头坡邓少谷(1580年中进士),与1572年(时任南阳知府)乘知县王京倡修建溆浦城垣之际回到家乡,动用自己的家产和经过多方筹资,在整个三都河区域内修建了四十八庵,并把“文昌阁”改建为“观音阁”。“观音阁”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高28米,大门口建有照面墙,墙前立有三块高达2米的青石碑,刻着“捐款者定昌,贪款者必殃,正义如大道,仁义值千金
,烈火见真金,万马皆奔腾”的碑文。“阁”内各类雕刻气势雄伟,栩栩如生,正面立有一座高达3米的“清官”,其左是“文武二将”,其右是一对“监察官”。邓少谷把“文昌阁”改名为“观音阁”的内在含义是:“观者看”、“音者信”、“阁者守”,代表着三都河畔的父老乡亲保家卫国、团结兴旺之意。邓少谷把“文昌阁”改名为“观音阁”,转变了姚、苏两户的狭隘观念,召唤着三都河当时千万民众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充满着对美好前景的向往。从此之后,“观音阁”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中心,群众经常在此唱花鼓戏、唱福歌,舞女儿灯、船灯、狮子灯、蚌壳灯。在经历明朝、清朝、民国之后,各地来“观音阁”的游人也越来越多,许多民众在此修建了住房、开建了市场,人们就把三都河中游这块地盘统称为观音阁,观音阁由此而得名。但遗憾的是,1930年一场罕见的历史性大洪灾把“阁”冲毁了,绚丽的文化精粹荡然无存。从1998年开始,经过人们的努力,在福寿山重建了“观音阁”,并取名为“警予、仲华观音阁”,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