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山镇:
一、基本概况地理 境内地形起伏,西高东低,属丘岗平区及中低山区地带,土壤为黄褐粘土及黄褐沙质粘土。南有雷峰山脉,海拔579米,为境内最高山脉,北有马头山山脉,海拔411米,皆近似东西走向,涟水河流经其间,流域26公里,约占涟源境内流域的二分之一。温江河在境内中部由北端向南汇入涟水,境内流域约6公里,其东西两岸有东温、西温两泉垂直对称、遥相呼应,为温江河之主要源泉。气候 境域属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石马山镇地图,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暖时间较长,冬寒时间较短。1月最低平均气温5℃,7月最高平均气温34.5℃,适宜于水稻、小麦、红薯、玉米、花生、豆类等农作物生长,也适宜于水果、茶叶、疏菜等农作物的种植。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品种多,分布广,主要有煤、粘土、石灰石、河沙、铁、锌等。煤碳分布在马头山脉之北的桅子、柏杨、紫溪、楠木、麦冲、温江、应山等村,及雷峰山脉之南的崩石、李家垅等村。石灰石、粘土遍布全境。2、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宋至新中国成立前分属安化和湘乡县;一九五0年建政时属涟源县第一区、第二区;一九六一年分属青山公社、青烟公社、湖泉公社;一九八二年公社改乡,即属马头山乡(青山公社更名)、青烟乡、湖泉乡。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划马头山乡之马家境、新中、乌鸡坝三村及青烟乡之石梅村,成立马家境办事处;一九九二年十月增划青烟乡之青烟、张家湾二村归属马家境办事处;一九九五年撤区并镇时,由马头山乡、青烟乡(其中日升村划归蓝办)、湖泉乡及马家境办事处合并,成立石马山镇,因镇机关地址临石马山而得名。3、行政区划 石马山镇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镇,下设4个管理区,辖6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万人。主要姓氏有刘、易、张、梁,约占总人口的50%,颜、廖、李、田等姓氏人口也较多。除小数因婚嫁、工作迁入境内的少数民族外,99%以上的人口为汉族。境内共有山地面积5.85万亩,其中林地5.32万亩;耕地面积3.83万亩,其中水田2.82万亩。4、 经济建设农业生产 境内农业生产传统是: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大豆、花生、油料作物为主。1987年,双季杂交水稻已全面普及,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2.9万吨。但由于粮食生产成本过高,效益较差,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低落,部分水利设施陈旧失修,渠道荒废,粮食生产曾一度跌入低谷。
2004年1月,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出台,调整农资产品价格,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征收,镇党委政府也随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大资金投入,修复水利设施,并大力推广小型排灌机械。农业生产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转变。2004年到2007年,共整修了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10座,山塘3258口;恢复和扩建电排137座,其中100瓩以上的电排7处,水轮泵21处;维修和兴修渠道63处,计309公里。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其主要项目有:以湖泉管理区为中心的万亩优质玉米基地,石桥村黑山羊基地,天隆、飞虹、友谊、包围山等特色养殖基地,双车村天麻种植基地,鸟溪、朱泉、山滔等村“湘中黑牛”养殖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