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寨镇:
地理条件 矮寨镇地处湘西州府吉首西大门,距市区19公里,319、209国道和长渝高速穿境而过,是一个以苗族人口为主的山区生态名镇、文化大镇和旅游重镇,辖16个村、1个社区和1个居委会,55个自然寨,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680人。周围有大龙洞风景区、古苗河风景区、边城风景区和吕洞山风景区,境内有开路先锋铜像、国家级风景区——德夯民俗风情园,更有闻名遐迩、雄奇壮丽并诞生了我国第一座立交桥的中国公路奇观,是张家界——猛洞河——吉首——凤凰大湘西旅游黄金线的中心名镇,是国家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带,被誉为武陵山区的明珠城镇。 矮寨,一片用绿水与青山描绘的天地,洋溢着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闪烁着悠远独特的民族文化。服饰习俗 苗族男装简朴,女装繁华,胸前和袖口及裤脚要滚边、绣花或抽纱,并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间。男女头缠青帕,层层叠叠,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苗族首饰中的头花、银帽、银角、压领、银披肩及各种银领造型精美,品种繁多。居住习俗 矮寨苗族受自然、气侯等条件影响,喜居吊脚楼,为“干栏式”全木结构,底楼作畜舍或搁置农具及石磨等生活设施,楼上住人。楼的四周铺设走廊,方形窗户用木条装上万字格花纹,屋檐呈鱼尾上翘,屋基选择看重“龙脉”走向和地理气势。歌舞习俗 矮寨人民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但世世代代乐观豁达,安居乐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擅长歌舞,其苗族鼓舞、劳动歌、蓐秧锣鼓歌、山歌、木叶情歌等皆即兴创作,出口成章,且构思精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驰名远扬的苗鼓舞、花灯舞等极富群众性,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给人爽心悦目的感受。饮食风俗 矮寨人以玉米、薯类、豆类、稻谷等主要原料,制作成风格各异的特色食品。绿豆粉、油菜汤、酿豆腐、酢海椒、荞面豆花、红苕粉、干豇豆等色鲜味美;米酒、包谷酒等韵味悠长;高山金秋梨、腊肉、泡菜、盐菜等绿色食品令人赞叹不已,使矮寨成为美食天堂。婚恋丧葬 矮寨的婚恋带有自由恋爱色彩,同时也包含了媒人求婚、讨庚、送期、聚亲、对歌及赶“边边场”等庄重的传统习惯,婚恋流程一环扣一环,既严谨又自然。而丧葬则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从送终、报丧、入棺、办“道场”、唱孝歌、招魂到跳丧、发丧、下葬无不体现超度亡魂的民间习俗。生产生活 矮寨人勤劳勇敢,基本是手工劳作,以肩挑或背驮的形式负重运输,生产工具多为自制,迄今仍保留着石磨、水碾、筒车、风车等原始的劳动工具。生产中团结协作,蓐秧锣鼓即是一种集体劳动方式。生活中热情好客,迎宾、待客、送客礼节淳朴浓烈。以苗家拦门、灯火送客、鸣炮敬客和上等饭菜款待宾客并献酒,挽留客人千言万语,情真意切,送客一程又一程,极尽地主之谊。空闲时妇女做布鞋、绣鞋垫,男人则上山围猎等,其乐融融,亲密无间。手工制品 矮寨人民心灵手巧,竹编、藤编精巧雅致,木制器皿小巧玲珑,织锦、刺绣、蜡染等丰富多彩,木雕、石雕、木刻等美观大方,琳琅满目的商品是矮寨人民智慧的结晶。游艺民俗 矮寨人擅长吹长号、打锣鼓、舞狮灯、武术,经常性开展舞狮、芦笙舞、椎牛、上刀梯、扭秧歌等活动,八人秋、花灯、傩戏、草团舞、花鼓等民间游艺喜闻乐见,拖花炮、踩大犁、踢踺、打篮球等竞技活动异彩纷呈。历史文化 色彩缤纷的体育文化
矮寨是湘西州府吉首的门户和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亦是苗族体育文化的沃土。曾被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体育局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中国民俗民间艺术之乡——鼓舞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