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
性能指标 潜地弹道导弹,全长8.7~17米,直径1.4~2.1米,射程650~1潜地导弹1000千米,起飞重量10~60余吨,投掷重量0.5~2.5吨,命中精度3700~130米。核弹头有单弹头、 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 。多弹头导弹有3~10个分弹头,总爆炸威力为30~300余万吨梯恩梯当量。制导方式采用惯性制导或星光加惯性制导。动力装置,大多采用2级或3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也有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战略导弹潜艇导弹舱有12~24具垂直发射筒。潜艇在水下机动时,导航系统能为导弹发射连续提供有关舰位、航向、航速和纵横倾角等数据,连同预先装定的目标坐标,通过射击指挥系统随时计算出每枚导弹的射击诸元,并将其装定到导弹制导计算机内,迅速完成导弹发射准备。发射时,通常采用冷发射(动力发射)方式,一般用燃气蒸汽作能源,以较大的推力将导弹从发射筒推出,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后导弹自身发动机点火,按预定弹道射向目标。潜地巡航导弹装备在攻击潜艇上,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较强的战略武器。其战斗部用常规装药或核装药;动力装置通常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制导方式为惯性加地形匹配复合制导。借助潜艇内的鱼雷发射管或专用垂直发射筒发射。当导弹出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弹翼自动展开,火箭助推器脱落,涡轮风扇发动机工作,导弹转为水平巡航飞行,进入陆地后,能随地形起伏飞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部队的"战斧"BGM-109A型潜地巡航导弹,全长6.17米,直径0.53米,翼展2.65米(可折叠),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7~152米,命中精度30米。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用于实战。前苏联装备部队的SS-N-21潜地巡航导弹,直径0.53米,射程约3 000千米,命中精度120米。分类及发射原理分类 潜地导弹分为潜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巡航导弹。①潜地弹道导弹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采用惯性制导或天文加惯性制导,携带核弹头。核弹头有单弹头、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爆炸威力为数万吨至百万吨梯恩梯当量,射程为1000~10000余千米 。导弹装在潜艇中潜地导弹部的垂直发射筒内,每艘潜艇一般有 12 ~ 14具发射筒,每具装一枚导弹。潜艇在水下机动时,导航系统能为导弹发射连续提供有关艇位、航向、航速和纵横倾角等数据,通过射击指挥系统随时计算出每枚导弹的射击诸元,并将其装订到导弹制导计算机内,迅速完成导弹发射准备。发射时,导弹靠燃气蒸汽或压缩空气弹出艇外,导弹出筒后,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后导弹发动机点火,按预定弹道射向目标。②潜地巡航导弹通常用空气喷气发动机作动力装置,采用惯性加地形匹配复合制导,且携带的核弹头的威力较高。它可借助潜艇内的鱼雷发射管或专用发射筒发射,当导弹出水升到一定高度时 ,弹翼自动张开,火箭助推器脱落,空气喷气发动机工作,使导弹转为水平巡航飞行。原理 潜地导弹由弹头、动力装置、弹体和制导系统组成。弹头多用核装药,可以是单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潜地导弹的动力装置常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潜射巡航导弹的动力装置大多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弹体将各分系统连成一个整体。制导系统常用惯性或天文加惯性制导潜地导弹系统,主要由惯性平台和弹上计算机组成。潜射巡航导弹多用惯性加地形匹配等复合制导方式。潜地导弹通常装在潜艇中部的垂直发射筒内,靠1~1.5兆帕(约10~15大气压)的燃气、蒸汽或压缩空气弹出艇外,获得约45米每秒的弹射速度。潜射巡航导弹可由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或专用发射筒发射。导弹在出水前或出水后点燃发动机,按预定的弹道飞向目标。潜地导弹的长度和直径受到发射筒的严格限制。导弹在水下的运动比较复杂,除导弹本身的运动外,还有潜艇运动、海流、涌浪等因素的影响。潜地导弹的命中精度通常略低于地地导弹。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比较复杂。潜艇在水下机动航行时,导航系统不间断地为发射导弹提供艇位、航向、航速和纵横倾角等数据;射击指挥系统随时计算出每枚导弹的射击诸元,将其装定在弹上计算机内,并迅速完成发射准备工作。接到发射指令后,潜艇的发控系统开始按预定发射程序工作。发控系统的检测设备自动检查每枚导弹的发射准备状态。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约需10分钟,发射间隔为几十秒。核试验及发展状况 苏联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并于1955年9月首次在常规动力潜艇上由水面发射成功 。此后,装备潜艇的有SS-N-4、SS-N-5、SS-N-6、SS-N-8、SS-N-18、S潜地导弹S-N-23六种液体燃料的和SS-N-17 、SS-N-20 两种固体燃料的潜地弹道导弹。SS-N-23导弹,射程8500千米,投掷重量为1.52吨,可携带6~8个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600米。美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 , 1961年在"乔治·华盛顿" 号核动力潜艇上首次水下发射成功。先后研制出"北极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Ⅰ(C4)和"三叉戟"-Ⅱ(D5)六种型号潜地导弹,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71年、1979年和1990年装备潜艇;"三叉戟"-Ⅱ(D5)潜地导弹,射程11000千米,命中精度130~185米,装有8个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威力为47.5万吨梯恩梯当量。法国于1965年开始研制M-1型潜地导弹,射程2500千米,1971年装备潜艇;其后研制的还有M-2、M-4,分别于1974年、1976年和1985年装备核动力潜艇。中国于1982年10月和1988年9月,由潜艇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标志着中国潜地导弹已进入实用阶段。
潜地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