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镇: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都镇概况 一都镇位于永春县最西部,离县城九十六公里,东经117°48′,北纬25°27′。东邻横口乡、下洋镇,西与漳平市象湖镇毗邻,南与安溪县剑斗镇、桃舟乡交界,北与大田县吴山乡、谢洋乡接壤,是三市四县七乡镇的结合部。总面积191平方公里,是永春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地处戴一都镇云山脉的延伸部分,层峦叠嶂。主要山峰45座,以陈斗岐为最高,海拔1344.2米。土地肥沃,适宜林木生产,植被覆盖较好。溪涧遍布,主要溪流一都碧溪,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安溪的清溪,是晋江西溪发源地之一。
一都之名,始自元代,当时全县划为25都,这里为一都,沿用至今。宋至清时,属宣和乡民苏里。民国时期划为第四区、一都乡、荣义乡。新中国解放后与横口、下洋合为第一区,后称一都区,1958年3月划原一都为一都乡,1958年10成立一都人民公社,后于1984年撤社建乡,1992年改为建制镇,镇政府驻地仙阳村中坂街。 全镇分为14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60个自然角落,总人口16873人,其中农业户3732户,16120人,非农人口753人。永(春)漳(平)线横穿东西方。已铺设柏油路面,全线42km。分叉的乡村通达公路计50km,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农业建设 一是构建机制强化农综。成立了农综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的工作局面;还建立了督察机制,督察组定一都镇期或不定期地对开发项目进行督察,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优化环境建设农综。在搞好中低产田改造的基础上,更注重改造后综合效益的增长,通过项目实施,确保农业基础设施既满足大宗农产品生产的需要,也适合经济作物的需要;共投入216万元新建拦水坝5座、渠道防渗衬砌13条10.9公里、排洪沟0.13公里、山地水利蓄水池16座(容积2000m3)、改良土壤5000亩、新建机耕路5条4.8公里。三是强化科技促农综。采取农业科技入户、办班和示范基地等形式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嫁接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共举办农业技术指导培训班10期1000人次以上,建立示范片1500亩,示范推广种植稻菜轮作;推广海峡两岸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项目,建立了300多亩示范基地。物产 一都以农、林业生产为主。全镇土地面积27.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一都镇2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4%。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杉、松、毛竹和其他杂木,现有森林蓄积量68万立方米,毛竹林32638亩,总立竹494万株,是全县主要林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常年平均温度18.4℃,全年无霜期280~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全镇耕地1.25万亩,以种植水稻为主,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5545吨,农业总产值6070万元,水果总产量6350吨,茶叶总产量175吨,肉禽蛋总产量79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780元。经济作物有茶叶、柑桔、人参果、枇杷等,土特产有香菇、红菇、茶薪菇、白背木耳、竹凉席等。旅游 岱山,一都的旅游胜地。山体峻秀,物种丰富,山上森林覆盖,四季如春,树奇石怪,百鸟欢飞,清泉汩汩,树种多达300种,山中有岱山岩,始建于宋,兴于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古道卵石”、“幽闲亭”、“望洋楼”、“险壁行”、“朱子洞”等旅游景点。此外,山中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基础设置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有中学2所,小学14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一都镇1个,文化站1个,体育场1个,车站1个,水厂1个,银行、信用社2个,综合集贸市场2个等,电力充足,电讯发达。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一都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尤以美岭乡村工业最为突出。现有乡镇企业近200家,2001年全镇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7.77亿元。镇、村办水电站20多座,火电站2座,装机总容量达21000多千瓦(包括在建的水电、火电厂)。还有美岭集团公司、松香厂、水泥厂等大型企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一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