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镇: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松江镇 松江镇现辖:高江、金盆、松竹、潇湘、黄塘、湖林、满意、北田、周家、观梓、满足、西桥、群力、中高、泉水、大洲、满金、珍玉、腰塘、月堡、龙泉、荷丰、因果、东塘、钟岭、勤学、霭市、基趾、尚丰、杨楼、白竹、长岭、阳波、宗睦、兴复、凉亭、太平、盐井38个村委会。松江校车坠河事故已造成14名学生遇难 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9名学生当场死亡,1人失踪,另有10名学生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目前,1名失踪人员已被发现并死亡,4人因抢救无效死亡,遇难人数上升至14人。一、上海市松江区松江镇整体概况 松江镇位于上海松江区中部,为沪杭铁路要站。镇区东至新洞泾港,南至沪杭铁路,西至古浦塘与东浜交会处,北至生生桥西北。四周和华阳桥、仓桥、五里塘3乡接壤。东西长约5.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2.5公里,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1985年,镇属乐都路村有耕地1208亩,镇内县苗圃有果园109亩。建制沿革 唐天宝十年(751年)至清末,华亭县、华亭府、松江府、娄县均设治于此。民国时期,松江县政府及江苏省第三、第四区专员公署皆设于此。解放后,为松江行政区专员公上海市松江区松江镇署(1958年撤)、松江县人民政府驻地。今镇人民政府设在人民北路。民国初期,该镇名华亭市、松江市,后改称城厢区、城区。民国36年(1947年)撤区,由县直辖。解放初,设松江市(隶苏南行政区松江专员公署),辖华阳、中山、岳阳、永丰4镇。1949年8月1日,松江市、县合并为松江县,松江市改为县辖市。11月撤市,建立城区人民政府,辖中山、岳阳、永丰3镇。1963年改设城厢镇,1980年12月改今名。1984年划入五里塘乡8个生产队,建立乐都路大队(后改村)。1985年,松江镇有中山、岳阳、永丰3个街道办事处,48个居民委员会,654个居民小组,1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
解放初,全镇计39559人,其中女性18870人。1985年,有居民23793户,76063人,其中女性36613人;农业户口1207人;水上户口1145人;回、满、蒙等少数民族共195人。加上市属单位等常住人口,全镇共约10万人。1985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0.07‰,自然增长率为3.13‰;60岁以上9352人,占总人口12.3%。历朝农业重镇 该镇自唐宋以来,手工业、商业日益兴盛。明代,米粮业和纺织业十分发达,运输和加工等业随之发展。清末民初,米商云集秀野桥、仓桥、跨塘桥“三滩”和北门外、白龙潭畔上海市松江区松江镇一带,粮食年上市量达60~70万石(约5万吨)。镇上商业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屡遭日机轰炸,继又被纵火焚烧,十里长街大半变为瓦砾。解放后,城市面貌日渐改观,特别是1978年后,市貌更日新月异。1985年,县供销社在该镇设有15个专业公司、1个贸易中心和1个食品厂,有商业、服务门市部216个,职工2470人,年营业额8188万元。县物资局下设7个专业公司、1个贸易中心和2个门市部,有职工391人,年销售额8876万元。镇粮管所设有10个粮油供应站,职工175人,年供应平、议价粮食1472.5万公斤,食油95万公斤,其他农产品46万公斤,年营业额731万元,其中平价650万元。此外,还有其他系统和乡村集体开办的商店企业。80年代起,个体商贩迅速增加,至1985年,已登记营业的有835户,934人,年营业额452万元。全镇设6个农贸市场,副食品购销旺盛,年成交额978万元。该镇商业网点,以中山中路自谷阳路至人民路一段最为密集。规模较大的服务业单位有松江饭店、县府招待所、红楼宾馆。传统手工业发达 该镇手工业历来发达。近代工业始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本县第一家采用机织的勤益毛巾厂在西门外寿安街开设。此后,先后开设针织、纺织、碾米、轧花、电机、机械、日用品等工厂,其中碾米厂最多。抗日战争时期,工厂、作坊大多被毁,后虽有恢复,但仍凋敝不堪。解放前,工业生产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很小。解放后,工业逐步发展。1959年,市区工厂陆续迁入、兴建。县办、镇办工业也有显著发展。1985年,镇内有市、县、镇属工厂73家,其中镇办14家;职工26357人,其中镇办2839人。是年,工业产值达56166万元,其中镇办3028万元。此外,尚有部队、乐都路村、3个邻乡在境内所办工厂16家。交通设施优良 清末起,先后出现火车、汽船和汽车。解放后交通运输发展迅速,1985年,境内除沪杭铁路外,公共汽车有郊区线路10条,通上海、闵行、青浦及县内7个乡镇。镇内有公交东玉线自东门至玉树路,全长4.5公里。公共汽车日均客流量约5万人次。镇上有4万余辆自行车。解放后,在镇内修筑、延伸、新辟沥青、水泥道路15条,长13.5公里,构成方格网络;另有铺设弹石或水泥松江岳庙路面的巷弄百余条,长约24公里。社会事业 通波塘、人民河、大涨泾、古浦塘、洞泾港、沈泾塘等8条县级航道流经镇区。市河和护城河道在70年代基本填平。全镇现有石桥12座,水泥桥、石座水泥桥41座。1985年,水路客运仅存松江至金山、平湖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