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镇:
镇情简介简介 丰县大沙河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有耕地5.3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4亩。全镇下辖食城、六座楼、岳庄、聂洼、张屯、杨集、李寨、二坝、毛楼、包楼、黑楼、曹庄、常庄、姚庄、代庄、黄庄、宗集、孙寨、蒋庄19个行政村,1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万人,有回族、壮族3个少数民族不足100人。区位 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0人,镇区位于镇域的西北部,面积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00人。这里北依齐鲁大地,东傍京沪干线,西近京九铁路,南靠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和连霍高速,地理位置优越,与徐州、济宁、商丘、蚌埠、淮北等城市相近,交通便利。 党委书记渠慎秋发展情况农业治理 大沙河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1851年,黄河最后一次在安徽蟠龙集决堤,给丰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洪水过后形成了“只长茅草不长粮”的大沙河荒滩,漫漫黄河故道“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解放后,勤劳勇敢的丰县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环境,力求防沙和治沙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果园为中心,在大沙河流域故道进行果树和白酥梨的引进推广,并首先和日本合作引种红富士苹果,在黄河故道上开挖了大沙河,引来了长江水,目前形成了粮食,果品,蔬菜,畜牧,林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因此丰县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大沙河两岸形成了蓝天碧水,茂林绿野,鸟语花香,硕果累累的生态农业区。果品产业 果品方面。 丰县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促进会确定的“绿色产业示范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由于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华猕猴桃、黄桃、水密桃、西瓜等传统水果的市场供需十分活跃。目前,以大沙河镇为中心的连片果树 100多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00多万吨,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水果产量十强县,丰县的“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白酥梨等果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全国各类水果评比中现已获国家、省、市大奖238项,并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和“中华名果”称号。 “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连续三次蝉联部优称号,白酥梨被评为全国第一名,双双获“中华名果”称号,被'99昆明世博会唯一指定无公害水果'。大沙河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和“中国白酥梨之乡”。1992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曾分别畅游大沙河果园, 并题写了“果都”和“果海”,“中华果都”由此而得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于1999年12月份亲临丰县视察,踏上了大沙河这片热土。人文民俗 大沙河自古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
丰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皇帝-汉高祖刘邦的诞育之地,被誉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两汉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汉高祖刘邦创立泱泱四百年帝王基业的大汉王朝,以楚风楚韵兼容黄河、长江系列的多元文化,以博大宽容、广纳贤良的人才思想,以及不屈不挠、勇猛顽强的拼搏精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代文化,为汉民族及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浑厚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增添了辉煌的篇章,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印记。在大观园的汉代帝王馆则浸渍着两汉历史的见证,前来考察,旅游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