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镇:
村镇简介 镇辖21个行政村和一居委会,7.3万人口,7.5万亩耕地,6.5万亩水域,行政区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苏北重要的水产、矿产、粮食、蔬菜、建材基地和风景旅游胜地。所辖区县 镇辖21个行政村和一居委会,7.3万人口,7.5万亩耕地,6.5万亩水域,行政区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苏北重要的水产、矿产、粮食、蔬菜、建材基地和风景旅游胜地。窑湾镇辖21个村委会(三桥村、五墩村、刘宅村、杨场村、胜利村、臧许村、万庄村、隅头村、曹窑村、王楼村、沂运村、王场村、庄场村、王沃村、土楼村、陆口村、桑庄村、许楼村、官场村、庄林村、腰庄村1个居委会(窑湾)。历史文化 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景观较多。早在明清时期,窑湾就是苏北商业重镇,市井繁华,人气旺盛,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筑店经营,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风貌,现存古民居群834间,商会馆、古庙、碑亭、古桥、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观20多处,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南有周庄、北有窑湾"。窑湾镇
窑湾镇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酥有“黄金水道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窑湾在东周时期为钟吾国辖地,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经过窑湾,使窑湾成镇:公元618年,唐朝师兄州县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公元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窑湾由此得名。依托水运的有时,窑湾逐渐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商业重镇。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为南北水陆要津,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工商贸易曾昌盛一时。到民国初期,镇上常驻人口达3万人,流动人口达1.5万人,故一时有“小上海”之称。窑湾镇商号、工厂、作坊360余家,其中不乏著名的当典、槽坊、钱庄、粮行、布庄、客栈。合资企业有中美合资美孚石油公司,中英合资亚西亚石油公司,中法合资五洋百货公司,中英合资鸡蛋清厂等。当时窑湾当典的银票可在中国18个省的定点钱庄兑换现银。镇里有江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福建、苏镇扬8省商会馆和青海、浙江、东三省等10省商业代办处及2座教堂、8座庙宇。镇上驻有美、英、法、俄、意、荷兰、加拿大等过家的商人和传教近百人。中国大部分省,及世界上10多个国家一窑湾有商品经营来往。窑湾绿豆烧酒、甜油等远销东南亚国家。窑湾古镇古建筑遗产是运河文化的象征,在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街区规划为一个中心区,二条放射状古街道。建筑特点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也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体现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过街楼碉堡式等特色。地理风景 地理区位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窑湾地处新沂、邳州、睢宁、宿豫四县市交界,有"鸡鸣闻四县"、"东望与海、南瞰淮泗、西顾彭城、北瞻泰岱"之描述。窑湾西依黄金水道大运河,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东临广阔的骆马湖,水网交错,岛屿星罗棋布,水草丰富,野禽敝天,风景绮丽。春夏之交,浅滩盛长莲、藕、菱、薄草、芦苇,苍翠欲滴,清新幽静,恰似绿色海洋,放眼万顷碧波,心旷神怡,使人乐此不疲。夏秋之际,荷花盛开,娇艳迎人,湖中荡舟,荷香溢鼻,那种风韵,那种妩媚,叫人流连忘返,让人陶醉。特产资源 物华天宝,鱼米之乡。窑湾水产养殖居徐州市乡镇之首,被省政府授予"苏北水产第一镇"。拥有水域6.5万亩,水面养殖4万亩,年水产品生产总量3万吨,盛产青虾、银鱼、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拥有水产品冷冻加工企业4家,其中合资企业1家,年产量3000吨。水产加工品冻青虾、水晶河虾、冻银鱼、散烤麦穗鱼、冻煮田螺肉等,畅销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骆马湖清水沙质优、贮量大,年采量2000万吨,行销大江南北;风景农业科技园建设独具特色,建有农田林网6万亩,创汇蔬菜基地2万亩,稻田养殖基地3万亩,无公害大米基地3万亩。窑湾传统工艺酿造的饮食裴声海内外,"窑湾绿豆烧酒"在乾隆年间即为贡品,名列江苏八大名酒之一。传统工艺酿造制作的甜油、酱油及风味食品"桂 片雪花糕"、"小脆子"等堪称一绝,在苏北闻名遐迩。窑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