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
人物简介 秦观(1094——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在弟兄中排行第七,故人们称他为秦七。他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及“苏门六君子”之一。高邮军(今江苏高邮)人。三十岁时,与苏轼结交。苏轼对其诗文十分赞赏,并把他的诗介绍给王安石,王安石也十分喜爱。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蔡州教授。元?三年(1088),以苏轼之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报谏”科,向皇帝进献策论三十篇。后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绍圣元年(1094),复行新法,贬斥旧党,秦观也被作为党人调任杭州通判。尚未抵任,又以“增损”《神宗实录》的罪名,贬监处州酒税。罢职,郴徙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元符三年(1100),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对旧党一度采取宽大态度。秦观于此年北返,至藤州病逝,享年五十二岁。但徽宗不久又严厉打击旧党,秦观文集亦于崇宁二年(1130)被禁。
元丰八年所编的《淮海闲居集》,只有秦观自己的诗一百十二篇,文四十九篇;乾道年间重编时,若仅以此本为基础,恐不能突然增加至七百二十篇。所以,四十卷本的《淮海集》大概在乾道以前已经编成,王定国等人只是对它的加以校阅,并增加了《长短句》三卷、《后集》六卷而已。宋徽宋时所禁之秦观文集,可能就是这部四十卷本的《淮海集》。仕途生涯 在神宗年间新、旧党斗争很激烈的时候,秦观还未入仕。哲宗初年旧党废除新法时,秦观在地方上任教官,也没有卷入这场斗争。等到他调到京城任职时,新党已被驱逐,倒是旧党内部在互相排挤,而他所担任的并不是有实权的官。所以,他在新、旧党之争实在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但从其文集来看,他对哲宗初期的逐新党、废新法采取拥护的态度。如元?三年所进策论《国论》说:“陛下即位以来,图任元老,眷礼名儒,屏弃奸臣,投窜刻吏,所以照临海内甚盛。罢青苗之使,废市易之司,削保甲之条,刊免役之令,至于摘山、煮海、冶铸之事,他日吏缘以为奸者,临遣信臣,更定其法,所以加惠元元甚厚。”表面上似在赞美哲宗,实际上是赞美太皇太后及大臣们的复旧。而且,当时有人对这些做法有点非议,认为哲宗是神宗的儿子,不该这么快就把父亲的措施改掉。秦观在这篇论文里,一方面论证这种改变是正确的,一方面又建议哲宗向天下人说明神宗晚年已经有意于这样做了,现在的这些措施,其实也正体现了神宗的意图。倘若哲宗相信了秦观的话,其后自不可能再推行新法。因此,新党把他视为政敌,也是事出有因的。至于他的“增损”《神宗实录》,当时只删去了一些不利于旧党而有利于新党的记载,增加一些与此相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