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均镇:
镇情概况 全镇有水域面积6万多亩,已开发利用搞水产养殖3.6万亩,年水产品总量1.5万吨,主要养殖甲鱼、青虾、鲫鱼、黄鳝、螃蟹、龙虾等;水产长植2万亩,以荷藕、菱角、茭白、茨菇、水生蔬菜为主,年产量达2万吨,农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1]据当地政府官方资料[2]显示,该镇有18个行政村(居),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2万人;面积为88.6平方公里,有粮田面积4.3万亩。荣誉称号 1997年,被原淮阴市政府授予“奔小康先进乡镇”。流均是淮安市“吨粮田”,江苏省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淮安市“三位一体”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建筑业发展、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先进镇,安全文明镇,村民自治模范镇,楚州区“九五”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合格镇,“三五”普法先进集体,江苏省“文化先进镇”、“双拥模范镇”、“科技工作先进镇”。经济建设概况 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实现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财务收入420万元,年末存款余额1.8亿元。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流均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水网纵横,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干群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农业生产得到了稳步持续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粮食总产量实现39923万吨,水产品总量16000吨;生猪饲养量1.7万头,出栏0.8万头;家禽饲养量20万羽;意杨成片林100亩,水产品市场年销售额1.5亿元,有各类营销大户150户,农民经纪人500多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化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经济总量和主要农副产品总量的持续增长,是全镇上下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结果。该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把目光投向资源优势的开发,全镇上下“唱水戏,念水经”、“开发水资源,做好水文章”。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镇先后建起了75座挡水闸和65座排涝泵站,加固了385华里的沿湖沿荡圩堤,具备了抗御较大洪涝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养殖的积极性。1992年,全镇实现了粮食品种“纯良化”工程;1995年,全镇建立了“万亩稻麦吨粮田”,实现了吨粮区内水利工程标准化,稻麦品种良种化,管理方法科学。水产养殖业实现了六个方面的重大转变,成为全镇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一是生产方式实现由单一捕捞到以内塘为主的重大转变;二是生产规模实现了由零星养殖到集中连片的重大转变;三是饲养经营实现了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重大转变;四是品种结构实现了由常规养殖向优质鱼和特种养殖为主的重大转变;五是鱼种生产实现了由依靠外购到自繁自育的重大转变;六是水产品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水产品流通实现多元化经营。养殖水面的开发成功,为流均经济的发展找到了出路。全镇共有养殖水面3.6万亩,其中:特种养殖3万亩,拥有水产专业村20个,水产养殖专业户850户。为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该镇积极发展鱼草、鱼鳖、鱼禽混养、黄颡鱼养殖、青虾养殖等名优品种,全镇形成了水中养鱼、水下长藕、水上养禽的“三水”种养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水面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市场,搞活流通,1998年,投资300万元建成了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年水产品成交量达1万多吨,年销售收入1.5亿元。农业科技示范园、特种养殖示范区、千亩水生蔬菜园、万亩高产优质稻麦示范区、万只水禽养殖区等新型园区和基地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