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镇:
基本概况 游洋镇唐设镇,宋元明设县,为兴化县,己有四百七十三年历史。别称古邑县。游洋镇人口1.4万,政府大楼风景优美,文物古迹甚多。有如“湾月出水”的宋古桥梁“惠政桥”,以及近代革命文物中共仙游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兴山书院”(建于1880年);也有风景如画的天然石城“龙穿城”、环境幽静的“读书楼”,山势奇险的“将军城”;还有兴建的“仙溪诗社”、“天马山风景区”等。这些旅游景观,充满种种神奇的传说,令无数游客留连忘返。资源 游洋镇森林覆盖率达78% ,拥有山地面积22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4万亩,立木储量36立方米;果茶面积二万亩,以李子、柑桔为主,还有黄梅、油茶、橄揽、柿子、板栗等;毛竹林面积6万亩,占莆田市毛竹面积的38% ,占仙游县的50% ,为福建省九大毛竹丰产林培育基地之一,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游洋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竹、木、笋、果、食用菌加工前景广阔。水力资源蕴藏量为二万千瓦,开发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2565千瓦,并与仙游县并网;建立调节水库3座,总库容量175万立方米;拥有一座日供水量1000吨的自来水站和180多处小型自来水站。游洋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石有叶腊石、花岗石、高岭土、朱砂土和优质矿泉水等十多种,其中叶腊石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易开采,为福建省三大基地之一。行政代码 [代码]350322111:~201游洋村 ~202梧椿村 ~203金石村 ~204天马村 ~205双峰村 ~206石里村 ~207龙溪村 ~208河星村 ~209兴山村 ~210霞峰村 ~211石山村 ~212鲁头村 ~213龙山村 ~214沽山村 ~215里洋村 ~216五星村 ~217桥光村历史沿革 1961年建游洋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1997年,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游洋、梧椿、天马、龙山、沽山、里洋、桥光、五星、双峰、石里、河星、龙溪、兴山、石山、鲁头、霞峰、金石17个村委会。地名由来 游洋取名于游洋溪。唐设游洋镇,亦称游洋洞,属仙游县管辖。四面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往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人林居裔聚众万余人起义反宋,宋廷派官兵进剿,后居裔请降。翌年,设立兴化县及兴化军,县治和军治皆设在游洋镇。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游洋划归仙游县,属兴泰里至清代。民国属古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九区、十区、游洋区。1955年4月,永泰县潼关乡寨前村(32户)划入游洋区。1958年9月,属麦斜公社。1961年底,设立游洋公社。1984年12月,改称游洋乡。1992年11月,改为游洋镇。境内有汉代古堡龙穿城、南宋古惠政桥、将军城、古寨岭、兴山书院等名胜古迹。曾出过金鲤、史宾、詹万钟、白金等名人。特色农业 香菇游洋镇是中国南方主要产菇基地,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同时原材料丰富,十分适宜发展菌菇生产,主要品种有蘑菇、香菇、巴西菇、魏奇菇等,其中以香菇、巴西菇最为有名。游洋镇香菇产量在福建省名列前茅,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游洋镇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菇农们拥有娴熟的香菇种植技术,利用农村夏季农闲季节,在家里就可以从事香菇木料加工、食用菌种的培育等简单工序。只等到菌种孕育成熟了,就集中由协会收集送检出口到海外市场。
游洋镇“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生产模式,大大地降低菇农种植香菇的市场风险,游洋镇的香菇生产模式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菇农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游洋镇向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地区出口830余万袋,仅此一项为菇农直接创收460余万元。许多农民琢磨其他菌菇品种生产。